网站首页-郑州地名-地名故事
郑州市蜜蜂张街
    蜜蜂张街道办事处(简称蜜办张)位于二七区中部,东依京广铁路,西靠康复中街,南临马砦街,北到北闸口,管辖和平新村、西工房、蜜蜂张南、京广北路、马砦五个社区,总面积0.96平方公里,共有常住居民8560户,人口31863人。辖区居民以铁路职工为主。蜜蜂张街道办事处在1951年时的名字是“街政府”,1961年更为现名,因驻地在蜜蜂张而得名。

   蜜蜂张原是郑州西部的一个自然村,相传清朝年间,这里住的只有刘、王、杨三姓八户人家,人称“八家庄”。后来一开封养蜂能手张广德辗转来到这里定居,祖传饲养蜜蜂,并带动村民养蜂采蜜,惠及乡梓。天长日久,村民为记住这位张姓养蜂的好人,便把村名叫成蜜蜂张,沿用至今。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京汉铁路郑州车站在老城西,马砦、蜜蜂张村东建成。两年后,汴洛铁路通车,在蜜蜂张、马砦村东设一陇海车站,两站中间用天桥相连。此后,铁路与这几个村庄结下不解之缘。据史料记载,1906年,修筑汴洛铁路的工程管理机构设在马砦村;1932年12月,陇海铁路管理局在马砦村南修建一个占地60亩的陇海体育场,专供铁路职工使用。解放后规划建设郑州铁路枢纽时,选址马砦设一到发会让站,又选址马砦村东建起郑州机务段。此外,铁路局的工务修配厂、工程公司和铁路专用线都建在马砦村的范围内。与此同时,不少铁路工人及家属居住在马砦、蜜蜂张、刘楼,这几个村庄渐渐聚集了人气,变得热闹起来,成为村民和铁路工人混合居住区。
   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里距火车站很近,是日机轰炸的主要目标。遭受狂轰滥炸后,村子变成了地势起伏、沟壑纵横的荒野。外地逃难的难民则利用这些沟坑搭起草庵矮棚居住,靠捡煤块维持生计。无家可归的人家多了,这里慢慢形成一个较大的难民居住区。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蜜蜂张等几个村子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先后成立了蜜蜂张街公所,1951年成立了街政府,后更名为街道办事处,1959年划归二七区领导。从此与铁路有缘的蜜办张一步步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崛起、发展和大跨越。1979年,公安部门整顿街道门牌时,将这里命名为蜜蜂张街。蜜蜂张街西起中原东路,东至太和路,分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长400米,宽5米,

   1950年,国家经济恢复时期,郑州铁路分局在蜜办辖区利用难民区旧址,建起了办公大楼和仿苏式职工住宅平房及相关的生活设施;之后,在分局周围又成立了20多个基层站段,铁路把蜜办从南到北带动起来。“一五”期间,按照市政府规划,蜜办辖区西边修筑了京广路。随后,穿越蜜蜂张村向东修建了中原路和立交桥,使蜜办处在承东启西、通达南北交通优越的区位上。

   改革开放后,铁路系统职工居住区的平房矮屋被改造拆除,建成水电气暖等设施一应俱全的高层楼群。旧城改造中,原来的蜜蜂张、刘楼、马砦等城中村变成了城市社区,村民变成了市民,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街容街貌大改观,辖区面貌焕然一新。

   伴随着省会的快速发展,蜜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迎来又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铁道部、省市重点工程“一站一桥一路”项目在辖区的京广路、太和路、西中和路如火如荼建设中。火车站西出站口主体工程已经竣工(上图远景即是西出站口站房),广场配套建设的公交枢纽、地铁正在稳步推进;解放路立交桥主桥墩的打墩工程已见雏形;京广路扩宽改造工程已启动。这些工程竣工后,蜜办将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繁华火车站西广场商贸经济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