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郑州地名-地名故事
郑州铭功路与铭功桥
     铭功路位于二七区,南起解放路,北至大石桥,长1175米,宽20多米,是直奉军阀郑州之战后形成的一条老街道。同时建造的铭功桥在当时对沟通南北交通也起了一定作用。

   史料载,1922年4月,直奉战起。直系吴佩孚自洛阳率部北上,攻打奉系张作霖,又调陕西督军冯玉祥任后方总司令,以补中原兵力之虚。冯以一部兵力(张之江旅,宋哲元团)同吴的部分军队驻守郑州。盘踞开封的河南督军赵倜暗与奉系勾结,自认为郑州兵力空虚,唾手可得,于5月6日凌晨,以其弟赵杰“宏威军”,宝德全、常德盛之骑兵两师猛袭郑州。冯得知后即调陕西军胡景翼师火速援郑,并于6日下午抵郑督战。双方在郑州东郊二里岗、北郊十里铺一带展开激战。战斗持续近3天,赵部被击败,郑州免遭劫掠。战斗中,靳云鹗部有一团长彭象乾身先士卒,奋勇抗击,不幸中弹阵亡。战后,靳云鹗驻军偕同郑县商会为感谢彭团长为保卫郑州安全而牺牲的精神,共同筹资在西陈庄东边(现人民公园西门园内)购地20余亩,于1925年10月10日,修建了为纪念直奉郑州之战殉难团长彭象乾及诸官兵的“铭功园”,并举行隆重落成典礼。1925年10月16日,北京《晨报》发表了“彭公铜像揭幕仪式,举行公祭”的消息。

   事后,为方便各界人士和群众观瞻凭吊,修建了一条由市内通往“铭功园”的道路,命名叫铭功路。1938年“铭功园”改叫“彭公祠”。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的亲信汤恩伯任豫鲁苏皖边区总司令,驻军郑州时,曾将铭功路改叫“汤公路”,因不得民心,此名没叫起来。“文化大革命”中,曾叫胜利北路,1980年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铭功路。

   早在民国年间,铭功路南头位于市中心,紧邻由西向东流经这里的金水河。河上原来并没有桥,过往行人均感不便,地方民众一致呼吁,请求从南向北修一座桥,通往铭功路。据老街坊们回忆,为建造这座桥,当时县政府同郑县商会倡议开展募捐,吸收了商界的盐庄、钱行、杂货、转运、棉花行、药材、旅栈、饭馆等行业捐资3000多元,用近1个月时间修筑了一座长不到10米、宽3米的木桥,木桥因在铭功路南段,故名之铭功桥。

   1950年5月21日,动工改建慕霖路、顺河街、迎河街时(现解放路),首先填平了旧金水河道,拆除了摇摇欲坠的铭功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