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郑州地名-地名故事
郑州十八里河与十八里河桥
     十八里河是流经郑州市南郊的一条主要河流。河的上游源头有两个,分别在西南新郑境内嵩山余脉太山西坡的王口村与梅山南坡的菜园沟村。两个源头均东北而下,流经郑州与新郑交界的后湖村西南汇在一起,这里俗称三岔口。汇流后的下游因有十八里河村,所以三岔口以下称为十八里河。由十八里河村再东北而下,经南曹乡的安徐庄、尚庄、七里河等村,在金水区的岔河村与十七里河汇流注入贾鲁河。十八里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郑州市29.4公里。

  
十八里河村由来已久,官府曾在此设过驿站,明朝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修订的《郑州志·建设志》中有“州南二十里有十八里河铺”的记载。过去,十八里河是郑州南至新郑、许昌、禹州、平顶山必经的交通要道,因此,过河的桥成为该地段的重要设施。历史上这里曾无数次修建土桥、木桥、砖桥或石桥,但又无数次被洪水冲垮。近代有据可查的一次修桥是在1926年,由村民集资建了一座四孔砖桥。该桥长20米,高6米,上面装有铁栏杆。建成后立了一通建桥石碑,碑文开头写道:“此河发源于西南梅山,流经这里距城十八里,故名十八里河。”由此可以看出,河以里程命名,村随河同名。该桥建成一年后,因山洪暴发,从上游冲下的大树被桥孔阻拦,杂物越集越多,直至把砖桥冲垮。在以后的多年间,因时局动荡,天灾连年,村民再也无力建桥。

   1944年春,侵华日军为了战事的需要,在该处架了一座木桥,长20米,高5米。此桥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夏,被山洪冲垮一段,后经修复继续使用。1966年,因修豫04省道,由河南省交通厅投资,建钢筋混凝土桥一座,七孔长30米,高6米。1999年,豫04公路再次拓宽改造,在原桥的西边新建大桥一座,4孔长80米,高9米。两桥的两端均竖有“十八里河桥”标志。

   1989年,107国道修建时,在十八里河镇辖区内自南向北又建了三座十八里河桥。一是在698公里加800米处小刘村南修建的,3大孔两小孔,长120米,高15米;二是在690公里加200米处吴河村西北修建的,3孔长15米,高5米;三是在689公里加300米处罗坟村东北修建的,7孔长15米,高5米。这三座新桥的两端路标上都标有“十八里河桥”的字样。另外,在1997年修建西南绕城公路时,在位于南小李庄村北107国道西侧,十八里河支流站马屯河上也建了一座长19米、高6米的桥,该桥两端的路标上,也标定为“十八里河桥”。2003年,建新107国道时,在十八里河上又建大桥一座,长100多米,高10多米,该桥标定为“十八里河大桥”。

   一条十八里河,在十八里河镇辖区弯弯曲曲穿越过了国道、省道及市道等几条主要道路,从而使得多座桥重名,给公路交通带来不少麻烦。1999年,郑州市110指挥中心接到一外地司机的求援报警,称在十八里河桥上发生车祸。民警马上赶往十八里河村河桥,扑了个空。又经联系,出事地点是在小刘村河桥上,两村相距数公里,不但跑了冤枉路,也失去了最佳救援时间。自此以后,多个“十八里河桥”的路标指示牌均改为以所在地而命桥名。现只有位于十八里河村的豫04省道和新107国道上的两座大桥仍标定为十八里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