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郑州地名-地名故事
郑州市文化路的演变
    文化路位于金水区,南起金水路,北至北绕城公路。全长10多公里,宽40多米,是市区北部南北走向的一条主干道。

    历史上,这一带一年四季风沙弥漫,晴天尘土飞扬,来往行人睁不开双眼;雨天泥泞不堪,举步艰难。据史料记载:“每年风沙打坏庄稼数千亩,人身伤亡百余人。”

    文化路在1953年之前还是一条乡间土路,从金水大道新通桥起向北到农业路止的直线距离约两公里,当时曲曲弯弯坑坑洼洼,很不好走。尤其在夏末秋初,两边的青纱帐连绵不断,加之常常有小偷出没,胆小的学生一早一晚不敢单独行走。在一个夜晚,附近一学校有蒙面强盗到女生宿舍,拉亮电灯公开抢劫之后,文化路上一度相当“紧张”。直到1954年,土路取直加宽之后情况才有所改善。

    解放后,“一五”计划期间,郑州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按照城市规划,这里自北向南辟成新建区,又叫文化区。1954年先从金水路到开封迁郑的实验中学家属院南围墙的3515米,修建了一条南北走向的马路,因这条马路规划有省直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公共体育场馆、影院、展览馆、书店、医院、中小学、幼儿园等文化设施,1955年市建委上报郑州市规划总图,国家建委1956年批准正式命名为文化路。

    1955年春,附近学校的学生分段在文化路两边栽上法国梧桐。法桐生长很快,当年就有了清凉的树阴。但这之前,在建文附近黄河路口以西的大块地上,有人办起了越来越大的大粪晾晒场,臭气熏天,十分难闻。

   说起大粪晾晒场,有一段鲜为现代人知道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化肥很少,开始时,农民使用城里厕所的大粪要付出一定代价,或钱或物,按年结算。后来厕所的大粪多了,有人就做起了大粪生意,把旱厕的大粪淘出来晾晒干,团成饼,按斤出售,生意十分红火。不知是群众有意见还是在马路上晾晒大粪实在不雅,1955年下半年,大粪晾晒场销声匿迹。

   1953年,文化路旁除了有个任砦村,还没有机关或企事业单位;1954年,省建公司在金水路北边扎营,省委党校开学。1955年,文化路的一些路口旁逐渐有小商店营业,农学院在文化路北段开始建校,沿路两边架设路灯;1956年冬季,文化路路面硬化,沿路逐渐繁荣;1957年上半年,6路公交车开通,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文化路又进行了拓宽改造,向北延伸到北环路。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省工业学校、省财经学院、省政法学院、省会计学校、省康复研究中心、省煤炭科研所、省煤炭医院、省商业科学研究所、市广播电视学校、外贸学校以及书店、超市、商店、银行、宾馆、公司、办公楼纷纷在文化路崛起,街景街貌,绿化美化发生了巨变。特别是科技市场的兴起,带动了文化路上商业的蓬勃发展。

    现在,文化路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事业和商业经济两翼齐飞的大道。文化路现已往北延伸,越过了东风路、越过了北环、越过了连霍高速公路,直抵惠济区花园口镇西的冯庄,全长是1956年的6倍,将成为令人瞩目惊叹的文化长街,将成为市区北部繁华、整洁、宽阔、气派,充满现代化气息的一道亮丽文化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