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郑州地名-地名故事
郑州市大铺村与文化路一小的来历
     明朝时期,郑州一带的民间有祭拜“三官”的习俗。“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人们通过拜“三官”,祈求风调雨顺、世道平安。

   清朝初年,郑州城北有一个大铺村(现金水区东风路办事处辖区)。因村子临近“官道”,交通便利,便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大村庄。为了便于就近祭拜“三官”,村民集资在村中修建了一座三官庙。该庙坐北朝南,大门两边各有一尊神像,进入大门便可看到正北面是一座过堂建筑。过堂两侧为东西厢房,东厢房供有王爷塑像,西厢房供着火神塑像。由过堂往北走,便是三官庙的主体建筑——大殿。大殿共有三间,中部的一间供有天官、地官、水官的塑像,东部和西部的两间各设有一些其他神像。

   三官庙建成后,除了大铺村的村民,邻村也常有人慕名前来祭拜,庙中的香火很是旺盛。

   清光绪年间的一个夏天,连续多日阴雨连绵,三官庙最终因雨水浸泡而倒塌。郑州城中的士绅闫坛(原籍大铺村,曾考中过举人)出巨资按原来的样式对倒塌的建筑进行了修复。

   冯玉祥将军主政河南期间,号召各地废庙建学,大铺村三官庙被改做私立的大铺小学,庙中的殿堂就是教室。教师由本村几个读书人轮流担任。学生每学期的“学费”为几斗粮食,作为老师的“薪金”。多数儿童因家庭贫困而难以入学,加上时局动荡,学校常常时办时停。

   郑州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大铺小学”改为公办学校。大铺村的儿童都有条件上学了。因学生数量猛增,原先的庙堂显得异常紧张,教育部门开始筹划修建新的校舍。

   1955年,大铺小学临时迁往郑州师范学校附近,改名为“郑州师范附属小学”。1956年,位于文化路上的新校舍竣工后,“郑州师范附属小学”搬入新校园,并改名为“文化路小学”。不久,文化路南段又建一所小学,为避免校名重复,“文化路小学”改名为“文化路第一小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铺小学迁出后曾一度闲置的三官庙被拆除。上世纪80年代,大铺村村民在原址修建了一组房屋,现在这些建筑分别被作为幼儿园和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