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郑州地名-地名故事
郑州市行政区的街和路
  1954年10月30日,省委省政府迁郑,郑州成为河南的省会。同时被确定为河南省“国家重点建设城市”。按照省会城
市规划的要求,在老城以北的近郊,开始了对省直机关所在地的行政区的筹建工作。当时是以京广铁路为界,铁路以东称
为东区,铁路以西称为西区。东区是省直机关和大专院校所在地,通称行政区和文化区(即现在的金水区);西区是市直机
关和大中型厂矿企业所在地,称建设区(即现在的中原区)。

   在建造省直机关办公、生活所需的建筑和修铺通往行政区的道路时,还走了一段弯路。据有关史料记载:为使郑州的城市建设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并适应作为省会城市的需要,1953年,在苏联专家穆欣的帮助下,郑州搞了一个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草图。该规划的基本设计思路是:以火车站作为郑州的大门,以火车站至省政府办公大楼(未建,该处现为省人民会堂)的马路(现在的人民路是其中的北段,南段从火车站到二七广场未开通)为主轴线,使人一下火车就能看见省政府大楼;再由主轴线向周围辐射,修建道路和建筑物。这样看起来虽十分壮观,但由于人民路是由西南至东北的走向,它所辐射的建筑群都要呈斜向。要按这个规划所建的办公楼、宿舍的建筑群都要建成斜的,这样看起来方向难辨,冬冷夏热,不利于工作,也不利于生活,更有悖于我国的传统习惯”

   1954年春,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来郑视察工作。在郑期间,他曾特意视察了正在施工中的省府工地,当即发现已建成的楼舍朝向不正。随后,在郑州市委召开的专门研究省府工地建设问题的会议上,潘复生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既肯定了筹建工作的成绩,又指出了一些不足之处,并着重讲了建设布局不合理的问题。首先,他认为,按照苏联专家的规划进行布局,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情。因为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住正面朝南、朝北或朝东、朝西的房屋,尤以坐北朝南的房子为堂屋,其他朝向的则被视为次要的房屋。这样的传统习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深入人心。其次,如果把整个建筑群和街道都建成斜的,就会导致大多数房屋冬季向阳时间少,使人不好辨别方向,不利于工作和生活,子孙后代都会骂我们。他强调指出,学习苏联的经验必须与我们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绝对不能生搬硬套、盲目模仿。最后,他要求立即停止施工,改变布局,重新规划,纠斜改正。与会人员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潘书记的意见非常正确,并当场商定了省委、省政府、省军区三大单位的具体位置,其他省直单位的布局也依次作了安排。会后,有关单位和部门按照潘书记的意见,改变了省直机关的整体布局,并改组了省府工地的领导班子,统一了领导,加快了进度,最终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了任务。

之后,又制定了新的规划原则。新规划重大修改之处,就是纠斜改正,建筑物和主干道都按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走向规划建设。所以后来行政区修铺的道路按地理学上有关经纬度含义,将南北行的纵路就叫经一路、经二路……经八路;东西走向的横路叫纬一路、纬二路……纬六路。省直行政机关集中的街道叫政一街、政二街……政七街

  1954年11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以(54)市建字第039号通告、图例方式公布了行政区道路名称。这样称谓符合地球经
纬度的走向,易记,还可让人们懂得这方面的知识。1956年经国家建委批准,正式命名了这些街和路的名字,沿用至今。

   行政区的街和路铺建中,当时规划的“绿化意识”很强,在所建街道和路上普遍进行绿化,路修到哪里,树就栽到
哪里。现在这些街和路两侧的法桐、槐树等都长得郁郁葱葱,形成遮天蔽日的林阴大道,受到了中外来宾的交口称赞。
  
   
    潘复生(1908—1980) ,原名刘开浚,又名刘巨川。山东省文登市侯家镇二马村人。1952年11月-1956年9月,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治委员。郑州的道路纠斜改正的千古功臣,所有郑州人都应永远记住这位对郑州城市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领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