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兴街位于二七区。东北起二七广场,西南至二马路与中原路相接,中与福寿街相交,长500米,宽34米,是郑州商业闹市和繁忙的交通要道。
清朝末年,正兴街一带的东北边是沿原金水河岸边的顺河街(今解放路),西边是福寿街,东南边紧邻五虎庙(今二七宾馆位置)。因地势低洼,此地常年积水,后来用土填平后,因距火车站和十字街心(今二七广场)很近,一些小商贩开始摆摊,贩旧货杂品,其中卖石磨、水缸的石匠和在此打铁卖铁器的铁匠较多,经营场所多为简陋矮屋,因位于老城西,人们称此为“小西市”。当时此地还没形成街道,故在清末志书中没有记载。民国年间,京汉、陇海铁路在郑州城西交会后,交通便利,火车站成为棉花、盐业等主要商品集散地,1917年开始,二马路东西两侧有大小棉花行、货栈、转运公司、旅店等一二十家,西路、北路、东路来郑出售棉花的棉农和收购棉花的客商络绎不绝。由于场地不够,有的棉商开始从二马路向东延伸,在“小西市”这块空地上搭棚建花行设交易市场,盖房建屋开旅馆、饭馆、日用品杂货铺等,经商者越来越多,这里一天天热闹起来,遂形成街道。人们都叫它正兴街。
为什么叫正兴街呢?据几位老街坊讲,有两种说法,一说因这里店铺林立,生意兴隆,故名正兴街。另一种说法是,民国年间,相传开封包府坑街的赵魁源很会做饮食生意,来郑州看好这里是个经商的好地方,筹措资金后,带几个徒弟来到现在的味美思超市前面位置,租下三间门面房,前店后作,开了一家饭馆,因初来乍到,正在兴业,盼望买卖兴隆,故起名叫“正兴饭店”,门前挂有“诚信待客”的招牌,以此招徕生意。赵掌柜主要经营家常饭菜,他去的地方多,见识广,对各地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比较熟悉,外地客人来店都能吃到可口饭菜,而且饭店开门早,打烊晚,价格公道,所以生意兴隆。许多外地棉农、棉商一到郑州,都愿意来找“正兴”,时间长了,客商们就把这条街叫“正兴街”,一传十,十传百,正兴街就这样约定俗成叫起来了。
后来,棉花业日渐衰落,而新兴的盐号、银行业、洋货行又纷纷在正兴街开门营业,成为郑州有名的商业街。1931年11月,郑州城工局绘制的“郑州市街全图”上已对正兴街有了记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正兴街进行了改造和美化,街道面貌一新。1976年拆除了正兴街低矮破旧的房屋,修建了下穿铁路线的中原路立交桥,改建拓宽后改叫中原东路。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流量的猛增,又于2000年4月15日,对中原路立交桥拓宽改造,在其两侧各增建一座涵洞做非机动车道,2001年5月底竣工通车,改善了市区东西交通的状况。之后又恢复原名正兴街,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