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郑州概况 历史沿革 地理气候 社会事业 经济发展 风景名胜 道路交通 辉煌郑州 名人逸事 郑州逸事
         郑州大事记---远古时代大事年表(一)
    约公元前5500-前5000年

   裴李岗文化,分布在市区、新郑、中牟、密县、巩县、登封等地。以新郑裴李岗、密县砽沟北岗、巩县铁生沟和北营遗址最为著名。有早期新石器遗存石镰、石铲、石斧、石磨盘,以及细泥红陶器等。

   约公元前5500-前3000年

   郑州大河村文化遗址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4-12.5米,遗物有土房基、彩陶,轻巧秀致的双连壶,石制的斧、铲、刀、镰和蚌刀、蚌镰、骨针等,还有高粱、莲子等农作物种子。这证明了早在5000年前郑州地区已成为较繁荣的聚居中心。

   约公元前3300-前2800年

   西山古城,揭露面积4700平方米,清理房基120余座,窖穴、灰坑20多条,基葬200余座,出土大批陶、石、骨、蚌器等人工制品,最重要的发现为仰韶文化晚期的夯土建筑城垣,表明西山古城为我国年代最早,建筑技术最为先进的新时器时代的城址。

   约公元前2670年

   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建都于有熊(今新郑市境)。黄帝,姬姓,又称有熊氏。据传,黄帝定都有熊后,制定历法,创造文字,创立度量衡,育蚕制丝,修造宫室屋宇,发展农业生产。包括郑州地区在内的黄河流域成为人类最早的聚居地。

     夏(前21-前17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

   帝舜禅位于夏禹,建都于阳城(今登封市告成)。禹,姒姓,名文命。鲧之子,本为夏族部落的首领,在舜时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由于禹的治水,使洪水泛滥的“荥播”,变成有利于人民生产的荥泽,荥泽西岸成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地区。

   太康(禹之孙)居于斟 (今巩义市 城)。太康兄弟五人曾集会于洛 (今巩义市洛口),作《五子之歌》。

     商(前17-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7世纪初

   商汤建国后都亳,即今郑州商城。先后历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康、小甲、雍已、太戊九王。郑州商城城垣周长7公里,面积3.43平方公里。城内遗存大面积夯土基址,城址周围发现多处商代青铜冶铸、骨器制作、陶器烧制等作坊遗迹。发掘出3座保存较好的大型宫殿基址。在西城外出土两件大型铜方鼎,分别高1米和0.8米,还出土各类珍贵文物上万件。

   约公元前17世纪

   中原大旱7年,商帝汤剪去头发和指甲,祷雨于桑林(今荥阳市西北桑园村)。用6件错事来责备自己:“政不节,疾使人,苞苴(包苴:贿赂)行,谗夫昌,宫室营,女谒盛”。不久大雨,当年田禾丰收,遂作《桑林》之乐曲来庆贺。

   约公元前15世纪

   仲丁由亳迁都于敖(今荥阳市北仓头,一说即郑州商城遗址)。郑州西北郊小双桥宫殿遗址的发掘,证实了敖都的确切方位。

     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 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大封公侯于天下。其弟管叔被封于今郑州市一带,称管国。

   周武王十三年,封虢叔于祝融之墟,是为东虢(今荥阳市广武一带)。

   周成王时,叔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联合武庚举兵叛乱,周公东征平叛,次年削平叛乱。杀武庚、管叔,放蔡叔。

   约公元前10世纪 周穆王狩猎于圃田,遇猛虎,禁卫军勇士高奔戎主擒猛虎,穆王命令将虎关养于东虞(今荥阳汜水镇西)。因而称这个地方为“虎牢”。

   周幽王九年(前773年) 诸侯多叛周,郑桓公将部族、财物由咸林(今陕西省华县东)迁到郐(今新密市东北)与东虢(今荥阳市东北)之间,为以后在东方建立郑国打下基础。

     春秋(前770-前475年)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 郑武王随平王东迁。次年灭郐,平王四年又灭东虢,在此地盘上重建郑国。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区别于西周时陕西的郑国,故将春秋、战国时郑、韩都城称为新郑。

   周平王二十八年(前743年) 郑庄公母武姜为叔段请封地,庄公给京(邑名,故址在今荥阳市东南)地使居之,所以又称叔段为京城大叔。

   周桓王二年(前718年) 郑军败燕师于虎牢(今荥阳市汜水镇西)。

   周惠王四年(前673年) 因周王室内乱,郑伯和虢公率兵攻占王城,送周惠王复位,惠王赐郑伯虎牢以东的土地作为酬谢。 

   周惠王二十年(前657年) 楚侵郑。次年(前656年)取得中原霸主地位的齐桓公召集鲁、宋、陈、郑、卫、许、曹等诸侯国,计划攻楚,自此,郑国成为齐、晋、秦、楚等大国争夺对象,国势日衰。

   周惠王二十三年(前654年) 齐国率诸侯伐郑,围新密,郑求救于楚。

   周襄王十二年(前640年) 滑人叛郑,郑国出兵征滑(在巩义市境)。

   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 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出奔,避乱于坎陷(今荥阳市穆沟)。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 晋伐楚获胜,筑王宫于践土(今郑州古荥镇西)迎周襄王,大会诸侯,史称“践土之盟”。自此,晋文公称霸。

   周襄王二十二年(前630年) 晋师、秦师围郑,郑伯派烛之武赴秦说秦伯,两国结盟。

   周襄王二十五年(前627年) 秦军偷袭郑国,行至滑地,郑国商人弦高发现,便赶了自己的牛群,冒充是郑国使臣,前来犒赏秦军,秦军以为郑国已有所准备,不敢再去偷袭,便灭滑而回。

   周匡王五年(前608年) 晋赵盾攻郑,楚 贾救郑,挫晋军于棐林(在中牟、新郑之交)。

   周定王元年(前606年)-周定王十年(前597年) 楚军多次入侵郑国。前597年,楚军占领郑国,入其皇门,郑襄公肉袒牵羊,赴楚军请罪,楚军因此后退30里。晋国派大将荀林父救郑,屯兵于敖、鄗(在今荥阳市东北)间,与楚军大战,晋军大败,史称为“邲之役”。

   周灵王元年(前571年) 晋国多次率诸侯之师侵郑,在虎牢筑城,长期驻军以威胁郑国。虎牢筑城开始于此。

   周灵王十八年(前554年) 郑国新旧贵族斗争激烈,子展、子西率国人攻杀子孔。子展当国,子西听政,立子产(公孙侨)为卿。

   周景王三年(前542年) 郑国人常聚集在乡校里,议论国家的是非,大夫然明认为是在诽谤朝政,请子产封闭乡校,子产没有同意,说:“是我师也,若之何毁之?”

   周景王七年(前538年) 郑子产制订“丘赋”,规定原属采邑主的不服兵役的人要出军赋、服兵役。

   周景王九年(前536年) 郑子产“铸刑鼎”。这是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 郑太叔率兵镇压萑符(泽名,属圃田泽一部分,今郑州市东15公里的圃田村)一带的奴隶暴动,尽杀之。

     战国(前475-前221年)

   周元王七年(前469年) 晋知伯筑城宅阳(古荥阳城前身)屯兵以威胁郑国。次年,出兵伐郑。

   周威烈王八年(前418年) 郑繻公伐韩,败韩军于负黍(今登封市西南)。

   周安王十七年(前385年) 韩国伐郑,占领阳城(今登封市告成)。

   周烈王元年(前375年) 韩国灭郑,将韩国都城自阳翟迁于郑(今新郑市)。

   周烈王四年(前372年) 魏军在马陵岗(今新郑市东北)败韩军。

   周显王二年(前367年) 赵与韩攻周,将周分为东周、西周两小国,东周都巩(今巩义市)。

   周显王九年(前360年) 魏国兴工开凿鸿沟。鸿沟自荥阳引黄河水向东南流,与济、汝、淮、泗水会合。

   周显王十四年(前355年) 韩昭侯用郑国京(今荥阳市东南)人申不害为相,申不害实行改革,使韩国富兵强。

   周赧王四十二年(前273年) 合纵政策失败,魏、赵二国联军攻韩,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救韩,大败魏赵联军于华阳(今新郑市城北20公里)。

   周赧王五十一年(前264年) 秦将白起攻韩,占韩城池9座,建广武城,设立敖仓,成为全国最大的存粮之所。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 秦将蒙鷔攻韩,韩国献出成皋等地给秦国,秦国疆域扩大至大梁(今开封)附近,秦在此置三川郡,三川郡初治洛阳,后迁荥阳。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 秦军攻韩,擒韩王安,韩国亡,秦国在此地置颍川郡(辖今新郑、登封、禹县、许昌等地)。

    秦(前221-前206年)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 秦统一中国,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在今郑州地区置有:荥阳、巩、京等县,属三川郡。新郑、苑陵(今新郑市东北)、阳城等县属颍川郡。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 陈胜、吴广率同被征发者900人在大泽乡起义,吴广率兵围荥阳,吴广部将田臧、李归假陈胜之命杀吴广。田臧、李归迎战秦军于敖仓,相继殉难。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 沛公刘邦自洛阳东还,至阳城(今登封市)。

     西汉(前206-24年)

  汉王元年(前206年)4月 汉王刘邦屯兵荥阳,与项羽大战于京、索二水之间,刘筑甬道取敖粟,项羽用范增计,遣大将钟离昧夺甬道,荥阳危急,汉将纪信假扮刘邦诈降,被焚死(纪信墓在今郑州市郊古荥镇附近)。刘邦逃脱,避难于厄井(今郑州郊区沟赵乡陈村),逃入成皋,又出玉门(成皋北门),渡黄河至修武。

   汉王二年(前205年) 刘邦进占洛阳,改三川郡为河南郡,以后又在郡内新置密、成皋等县,并将新郑、苑陵二县划入河南郡。

   汉王二年(前205年)-汉王四年(前203年) 楚、汉两军数次大战,争夺荥阳。公元前203年,两军对峙于广武,隔广武涧对垒,西城为刘邦所筑,称汉王城;东城为项羽所筑,称霸王城。相持数月不下,项王射汉王中胸,项王粮尽,与汉议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领兵回彭城(今徐州市)。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 10月,刘邦背约,追击项羽,12月项羽被围于垓下,突围走乌江,自刎死。2月,刘邦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注:秦制以10月为一岁之首,此仍沿袭秦制,故2月在10月以后)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 开始筑汜水城。大封功臣,封阎泽赤为故市(今郑州市西)侯,单父圣为中牟侯。这是中牟地名第一次出现。

   汉高后四年(前184年) 荥阳特大水灾,黄河、洛河水泛滥。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 七国叛,汉帝命窦婴屯兵荥阳以御之。

   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  故市侯阎穀和中牟侯单公舜因罪同时免爵废国,将故市、中牟两个侯国之地合并设中牟县,这是中牟县建县的开始。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  汉武帝刘彻登中岳,增建太室祠,并命山下300户专祀岳神,设崇高县(今登封市城北)。

   新地皇三年(公元22年) 王莽遣大将军阳浚等守敖仓。

     东汉(公元25-220年)

  东汉建武元年(25) 光武帝族叔刘茂起兵反王莽,在京、密间聚众10余万人,自称厌新将军。光武帝兵至河内,刘茂率众降光武,受封为中山王。刘秀派大将寇恂、冯异渡黄河战成皋,改成皋为成睾,废县。

   东汉建武十五年(39) 改河南郡为河南尹。河南尹治洛阳,辖巩、荥阳、京、中牟、密、新郑、成皋、苑陵等县。管城为中牟县邑。

   汉永平十二年(69) 王景与将作谒者(负责工程的官名)王吴率数十万民工治理黄河,修汴渠堤,自荥阳至千乘(今山东高青县)海口长1000余里,并建立水门,费钱以百亿计。

   汉永平十四年(71) 在嵩山南麓玉柱峰下建法王寺,为印度僧摄摩腾、竺法兰译经讲经处,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

   汉元初五年(118)-汉延光二年(123) 在登封县嵩山脚下建立启母阙、太室阙、少室阙,并称“中岳汉三阙”。三阙至今犹存。

   汉建宁二年(169) 杜密(?-169年)死。密,字周甫,颍川阳城(今登封市)人,桓帝时为尚书令,迁河南尹,转太仆,以“党锢之祸”免,与李膺齐名,有“天下良辅杜周甫”之称。

   汉中平元年(184) 张角领导的黄巾义军占据荥阳城(今郑州邙山区古荥镇)。同年3月,灵帝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并设置轩辕、旋门、小平津等关。旋门在虎牢以西,为东方第一关,镇将李肃守之。

   汉中平四年(187) 荥阳数千人起义,攻烧郡县,杀中牟县令,占领荥阳。为河南尹何苗攻破,复荥阳城。

   汉初平元年(190) 关东诸州郡起兵讨董卓,推袁绍为明主。董卓遣吕布守虎牢,袁绍、关羽等大败吕布。

   汉建安五年(200) 曹操大破袁绍于官渡(今中牟县境),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次著名战役,史称“官渡之战”。

     两晋南北朝(公元265-589年)

  晋泰始二年(266) 分河南郡而置荥阳郡,辖荥阳、京、密、苑陵、中牟、卷、开封、阳武等8县。巩县、成皋二县属河南郡。

   东晋太宁三年(325) 石勒尽毁司、兖、豫三州之地。虎牢入赵,后因避赵主石虎之讳,改名武牢。

   晋废帝太和四年(369) 前秦苻坚派大将王猛伐燕,12月,王猛以1万精兵,大败慕容臧屯于荥阳的10万大军。

   东晋隆安二年(398) 晋宁朔将军邓启方等率兵2万攻打南燕,与燕军慕容德等大战于管城。晋军大败,邓启方只身逃遁。

   北魏泰常五年(420) 置北豫州,治武牢。

   宋永初三年(422) 11月,北魏发兵侵宋,占滑台,魏将奚斤围虎牢,数月不下,魏明帝临阵指挥,次年(423)4月,被围困200多天的虎牢终于被攻下,宋虎牢守将毛德祖被俘。

   宋元嘉七年(430) 北豫州自虎牢移治荥阳,改筑荥阳城。迁荥阳县治于大索城(即今荥阳市治)。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 撤销中牟县,将其地划归阳武县。至景明元年(500)重又恢复中牟县。

   北魏太和八年(484) 在嵩山建嵩阳寺。宋景祐二年(1035)赐名嵩阳书院,名儒司马光、范仲淹、程颐、程颢相继在此讲学。成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 为印度僧人跋陀居住传法,魏孝文帝元宏在少室山五乳峰下建少林寺。

   北魏景明年间(500-503) 在巩县东北9公里处大力山下建希玄寺,北魏宣武帝在此令工匠造窟刻佛,以后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各代相继凿窟造像,形成巍然壮观的石窟群。唐代改称净土寺,清代改为石窟寺。

   北魏正光元年(520) 在太室山南麓建嵩岳寺塔,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塔高40余米,15层,12角形。

   东魏天平元年(534) 析荥阳郡分置广武、荥阳、成皋郡,广武郡治中牟县。

   北周建德六年(577) 改北豫州为荥州,废成皋郡。

     隋(公元581-618年)

   隋开皇元年(581) 因避隋文帝杨坚父杨忠讳将中牟县改为内牟县。

   隋开皇三年(583) 改荥州为郑州,治成皋。郑州名始用于此时。

   隋开皇四年(584) 始建荥泽县城(旧城在胡桃园以北,明成化八年没于黄河内)。

   隋开皇十六年(596) 析内牟置管城县(今郑州市管城区),这是管城建县的开始。同年郑州改称管州,治管城县。

   隋大业元年(605) 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黄河水通于淮河。

   隋大业二年(606) 管州复称郑州,辖管城、汜水、广武、原武、阳武、圃田、荥阳、新郑等11县。

   是年,在巩县东南置洛口仓(即兴洛仓),仓城周围20余里,凿粮窖三千,最大的一窖可存粮8000石,并派监粮官及镇守兵1000人。

   隋大业三年(607) 改郑州为荥阳郡,仍治管城,下辖11县。

   隋大业十二年(616) 10月,翟让用李密计,破金堤关,进取荥阳附近各县。炀帝派大将张须陀会合荥阳太守郇王庆会兵讨伐,李密伏兵于荥阳大海寺北面松林中,大败隋军,斩张须陀。

     唐(公元618-907年)

  唐武德四年(621) 窦建德由山东率大军30万援王世充,进驻管城。李世民驻兵于成皋,两军大战于汜水东,李世民用李密计,以逸待劳,生擒窦建德于牛口渚。

   是年,分置郑州、管州。郑州辖密、汜水、荥阳、荥泽、成皋5县,治武牢。管州辖管城、圃田、须水、清池(今属新郑)4县,治管城。

   唐贞观元年(627) 废管州及须水、清池县,属县复入郑州。

   唐贞观四年(630) 太宗在战胜窦建德处建立大佛寺(即等慈寺,在今荥阳赵村),贞观十一年(637)中书侍郎颜师古撰书《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显庆四年(659),高宗李治又至等慈寺,立《大唐纪功颂碑》。两碑详细介绍了战胜窦建德的经过。

   贞观七年(633) 郑州从武牢移治管城县。时郑州属县有7:管城、荥泽、荥阳、新郑、密、汜水、阳武。

   唐大周万岁登封元年(696) 武则天赴少室山行封禅礼,因改年号为万岁登封元年。同时,改嵩阳县为登封县,登封一名由此而来。

   唐景龙元年(707) 李隆基在广武山桃花峪建东京昭成寺僧郎谷果园庄。全庄占地1700多亩,立幢存记。先后有李白、王维、刘禹锡等诗人来游。

   唐太极元年(712) 大诗人杜甫诞生于巩县笔架山下南瑶湾村。

   唐开元十八年(730) 于河口设武牢仓,并设置输院、输场及河阴仓,为长安、洛阳通向东方的咽喉。又凿运粮渠18里至桃花峪,东流入荥泽。江淮一带漕粮都运至河阴仓储存,每年运米多达百余万担。

   唐开元二十二年(734) 析汜水、荥阳、武陟三县地各一部,置河阴县。

   唐天宝元年(742) 改郑州为荥阳郡,仍治管城县。至758年,又取消荥阳郡名称,仍称郑州。

   唐天宝三年(744) 在登封县嵩阳书院大门外立《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通高9米,碑身高3.8米,宽2.04米,厚1.05米,为嵩山第一大碑。

   唐天宝十四年(755) 安禄山叛。渡黄河,破陈留(今开封),陷荥阳郡(今郑州),战于虎牢硉子峪(今荥阳廖峪),屡败官兵,不久攻进东京(今洛阳)。

   唐大历五年(770) 大诗人杜甫去世。

   唐大历七年(772) 文学家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西东郭里(今东郭寺)。

   唐大和二年(828) 因管城驿车马络绎不绝,通夜难于宵禁。郑州太守杨归厚奏请唐文宗批准,将驿站迁到城外,建管城新驿。

   唐会昌二年(842) 文学家刘禹锡(772-842年)去世,葬于荥阳檀山(今荥阳市廿里铺狼窝刘)。

   唐乾符三年(876) 农民起义军王仙芝攻郑州,与唐将雷殷符战于中牟。

   唐中和四年(884) 李克用败黄巢于陈州后,黄巢来中牟,克用追黄巢至中牟北王满度,大败黄巢。

     五代(公元907-960年)

   后梁开平三年(909) 中牟县改隶汴州,至924年复归郑州。

   后唐天成三年(928) 7月,郑州地区发生地震,震级4 3/4级,死2人。

   后周显德元年(954) 周太祖郭威葬于嵩陵(今新郑市郭店西南2公里)。

   后周显德六年(959) 周世宗柴荣死,葬于庆陵(今新郑市郭店西北陵上村)。柴荣被后人誉为五代最英明的皇帝。

     宋、金(公元960-1279年)

   宋乾德元年(963) 修建宋太祖赵匡胤父母坟墓“安陵”于巩县西南四十里訾乡观封村,次年2月,“安陵”在施工中隧道损坏,压死民夫200人。

   公元977年,又葬宋太祖于巩县,自此之后,北宋有7个皇帝的坟墓都葬于巩县,形成庞大的宋陵群。

   宋乾德三年(965) 黄河从荥泽县决堤,由原武县进入故河道,东南流入淮河。

   宋开宝五年(972) 6月,黄河决阳武,汴水决郑州、宋州。

   开宝六年(973) 周恭帝柴宗训葬于顺陵(今新郑市郭店西北陵上村)。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 6月,荥泽、温县河堤决,次年,黄河又决口于荥泽。

   宋景德四年(1007) 从巩县和偃师县析置永安县,并设三陵副使督监,以看守宋皇陵。永安县至金代改名芝田县,入元代后撤销,仍归入巩县和偃师。

   宋熙宁五年(1072) 废郑州,并撤销荥阳、荥泽县,改为镇,属管城县,隶属于开封府。至宋元丰八年(1085)又恢复郑州建制。

   熙宁八年(1075) 9月,文学家欧阳修葬于新郑旌贤乡刘村(今新郑市城西12公里欧阳寺村)。

   宋崇宁四年(1105) 建郑州为西辅,属京西北路,升奉宁军(军为宋代行政区划之一,地位高于府、州),下辖管城、荥泽、原武、新郑、荥阳。

   大观四年(1110) 2月,建筑学家李诫葬于新郑小乔乡于寨村祖茔。

   宋政和三年(1113) 6月,金军由盟津(孟津)渡过黄河,永安军(治所在今巩义市西南)降金。

   宋宣和七年(1125) 在登封县少林寺西北2公里的五乳峰下修建初祖庵,占地约3000米。该庵是为纪念达摩而建。

   宋靖康元年(1126) 金兵入郑州。次年,金兵攻占汴京、荥阳、汜水、广武等地。

   宋建炎二年(1128) 岳飞与金兵大战于汜水关,三战三捷。今汜水岳阵头,即当年岳飞屯兵之所。

   宋绍兴十年(1140) 岳飞部攻克西京(洛阳),乘胜东进,收复永安军及郑州等地。岳飞祭瞻宋陵,并加以修葺。是年,又大败金兵于朱仙镇,宋高宗诏岳飞班师,以至收复之地复失。

   金海陵王贞元元年(1153) 改永安军为芝田县,置郑州,下辖管城、荥阳、汜水、河阴、原武、密县、新郑、荥泽等8县。

   金贞祐三年(1215) 改管城县为故市县。

     元(公元1271-1368年)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 天文学家郭守敬在登封告成镇建观星台。

   元至元十七年(1280) 复改故市县为管城县。

   元至正三年(1343) 新郑、密县等地地震。震级4 3/4。

   元至正十一年(1351) 元臣贾鲁兴修水利,引郑州之西京、索等水,自古荥阳以下会合汴水旧道,动用人工挖渠,引水东南流入颍河,因名为贾鲁河。

   元至正十三年(1353) 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刘福通部,占据河阴县东北群山。

   元至正十八年(1358) 河决郑州、荥阳等地,淹没河阴县城,迁河阴县于大峪店(即大峪口)。

 

         郑州大事记---远古时代大事年表(一)
搜索郑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