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郑州二七纪念馆(塔)简介(地址方位) |
郑州二七纪念馆将免费开放: (2008-3-26) 在郑州旅游,有游客想了解二七大罢工这段历史,却会因二七纪念馆要收门票而止步,如今这种情况将成为历史。记者近日从郑州市文化局获悉,郑州二七纪念馆从3月30日起将正式对全社会免费开放。 2008年,按照国家文物局《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精神,郑州二七纪念馆被列入河南省首批五家免费开放单位名单,3月20日至3月29日实行免费开放试运行,3月30日正式免费开放。免费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每周一全天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届时,将设置“领票处”,个人现场领取免费参观门票,凭票参观。团体观众须提前24小时电话预约,凭介绍信进馆参观。团体预约电话0371-66959799、0371-66964758。 |
军人王辉与二七纪念塔 历史机缘给了郑州一个王辉,一个毕业于莫斯科古比雪夫工程学院的职业军人。这位军人给郑州留下了清晰的烙印,郑州的历史上该有他的一笔。 对于大名鼎鼎的军人王辉,很多老人的评价是:那人雷厉风行!老郑州人都知道,邙山提灌站、西流湖、金水河水上餐厅、金水路地下电缆、公交站风雨亭、花园口水浇地,都是王辉主政郑州时的杰作。当下看来微不足道的城建项目,在那个政治挂帅、经济萧条的非常时期对郑州人都是一种震撼。 1967年春,时任援越抗美第二支队指挥部主任的王辉接到了回国的命令。部队在湖南衡阳休整了一个月后,周总理在电话里对王辉交代:“你的部队去河南平顶山,要确保那里的煤矿正常生产,部队要下煤矿协助生产。”此时的王辉在越南打了几年仗,对国内时局不甚了解,他没想到国内会糟糕到连正常生产都不能保证了。被王辉部队接管的平顶山很快恢复了生产秩序,时隔37年后,王辉说:“我才不管谁是造反派还是保守派,谁抓生产我支持谁。”抓生产的王辉很快麻烦来了,他的罪状是支持“老保”(保守派),以生产压革命。他被调回北京参加学习班“洗脑”。如果不是周总理说了一句“平顶山的生产还是搞得不错”,王辉还得继续挨批。 1967年夏,郑州局势失控,王辉以郑州警备区副司令员的新职开始了与郑州十余年的亲密接触。他带了一个团的士兵进驻郑州,他对总理说:“一个团足够了!” 军人王辉是现实的。直到现在他还坚持一个观点:“不生产,吃什么?全国吃肉最紧张的时候,郑州不紧张,每人至少每月可供应三斤肉。 当时郑州风雨一来,电线老是刮断,于是他命令在金水路铺设地下电缆。当时在国内的省城中,只有长春有地下电缆,还是在小日本占东北时铺设的。后来郑州街头的公交站多了许多风雨亭,这也是王辉的杰作。他当时亲自画了风雨亭的设计草样,交给时任城建局局长的董耀荣说:“去武汉看看人家的。”董耀荣从武汉回来后一个月,公交站风雨亭便在郑州街头亮相了。公交站风雨亭和王辉后来的另一作品———金水河水上餐厅,构成了当年郑州的时髦景观。还有,郑州人都很熟悉的西流湖,名字还是王辉老爷子亲自起的呢。 不足百日 名塔竣工 王辉也是一个异类,但幸运的是,他“军、政、财”三权统揽。二七广场上的木塔倒塌之后,不少人议论:那里空荡荡的,总该有个东西吧?很多人在惋惜、在议论、在叹息时,军人王辉开始画草图。他先是画了一个碑亭,又画了一个塔,还画了一个法国凯旋门的构图。他觉得西方凯旋门似乎和二七大罢工的精神不符,碑亭则过于传统,没有新意。 一帮子搞书法、画画的也来出主意想办法,但都没让王辉找到艺术的感觉。有人突然提到林乐义的名字,王辉来精神了:“他人在哪里?” 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建筑系、后任国家建设部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的林乐义,当时正在荥阳农村“劳动改造”。这是一位小个头、前额突出的福建人。当王辉突然出现在他眼前时,林乐义一怔,心里咚咚打鼓:“组织上又准备把我‘发配’到哪里去?” 在碧沙岗公园西门对面的一座市政大楼里,王辉给林乐义安排了一间房。在那个房间里,林乐义开始描画二七塔的蓝图。” 1971年7月1日,郑州市一建公司、二建公司的200多名建筑工人被集中到二七广场,开始昼夜不停地施工。王辉当时下了一道死命令:“保质保时,100天给我拿下!”结果没用100天,二七塔就建成了。 王辉今天评价说:“速度很快,质量很好。”施工时,只要王辉在郑州,他每天至少跑一趟工地,每道工序王辉都要检查。二七塔的建筑用材,除白水泥外,从钢筋、琉璃瓦,到电梯、塔钟,都是郑州的地产货,有的材料甚至是临时抱佛脚专为二七塔造出来的。 王辉说:“当时有3个难题:一是琉璃瓦,二是塔钟,三是电梯。我把郑州窑场、修表厂、工程机械厂的领导找来征询意见,他们想想说,没问题。当时工程机械厂土制的电梯上下没问题,但缺少楼层停启控制技术,后来他们到上海学习,把技术问题解决了。” 塔的大模样出来了,王辉算了算高度,没有超过开封铁塔,这不合他的意图。和林乐义闷头合计了几天之后,王辉突然对林乐义说:“在塔顶加上一个旗杆,在旗杆顶上安上一个红五角星,不就超过铁塔了?”林乐义闻言,高兴得跳了起来:“想绝啦!” 五角星必须是玻璃的,因为如用其他材料,灯光透不出来。郑州当年只有一个玻璃瓶小厂,王辉找到厂里人试探地说了,厂里便没推辞。后来王辉才知道,这个厂没有压板机,工人们先做了个大玻璃瓶,然后一点一点地再把它锯平磨光,竟然把五角星给做了出来。虽说粗糙些,但王辉认为结实就成:“那么高,谁去看?” 那五角星风雨无阻地用了33年了,竟然没有坏。 二七塔竣工之后、尚未对外开放的某一天,一位荥阳的老太太带着孙子背着干粮徒步来到郑州二七广场。这一老一小一直在外面转来转去,许久不肯离去。王辉注意到他们后,就上前去问老太太想不想进去。老太太反问一句:“你能让我进去吗?”王辉当然能,老人被破例带入塔内,她坐着电梯,登上了二七塔顶。在塔顶上,老人使劲朝西张望,她肯定地说,看到了上街铝厂的烟囱……把老人送下塔后 ,王辉发现老人悄悄在掉泪。 1971年国庆节正式对外开放时都是赠票,没几天便开始5分钱一张票对外卖票了,那时每天平均参观人数六七千,最高记录是1.2万人 ,他用“拥挤不动”来形容当年二七塔空前绝后的红火年代。 二七塔高63米,共14层(包括地宫),平面为并联的两个五角形,因称双塔。当时的二七塔上不仅仅是二七大罢工展览;它的二层是新华书店,三、四层才是二七大罢工展览,六层是文具,七层当时卖糖烟酒,八层是邮电、银行,9层放16毫米的小电影…… 1973年10月14日,在参观了洛阳龙门石窟后,周恩来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于晚上八点半抵达郑州火车站,时任郑州市警备区副司令员、郑州市革命委员会主任的王辉在车站迎接总理。 20世纪70年代的夜郑州,虽也是路灯高照、家家亮灯,但终究不如今天的灯火辉煌。总理坐在车上无语,只是偶尔会把视线转移到车窗外,浏览一下郑州的街景。在此之前,总理来过郑州,对这座城市并不是完全陌生。车过二七广场时,总理突然好奇地问王辉:“这是什么建筑,过去来郑州时我怎么没见过?”王辉回答:“是二七纪念塔。”总理接着问:“什么时候建的?”王辉说:“1971年。”路上总理没有再详细追问,但到了中州宾馆的大厅,总理突然止步,想了想,然后对随行人员说:“你们到二七塔看看,把情况了解了解。” 大约半个月之后,当年最具权威的媒体之一《人民画报》把“郑州二七纪念塔”作了封面。这是二七塔建成后第一次以“政治明星”的气宇亮相全国,据说这是周总理亲自安排的。 20世纪70年代末,中苏边境形势紧张,王辉率部调往内蒙古,从此离开了郑州。 离开郑州多年后,有一次王辉从国外回来时买了一台录音机。他把这台录音机寄给二七塔第一任馆长吴天平,叮嘱她一定要把参加过二七大罢工的老铁路工人的话录下来作资料。 1986年11月,二七纪念塔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5月,纪念塔更名为"郑州市二七革命纪念馆"。 1992年后,二七塔周围演绎了一场闻名全国的商战,一个“亚细亚太阳”在二七塔东南方大放光芒。就是在那种浓烈的商战气氛中,一个卖音响的老板租下了二七塔一层的办公室,二七塔的北门打开后成了这家专卖店的门面。几年后一个高级官员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没钱,我给!还不成嘛!” 1993年4月9日,江泽民总书记为该馆题写馆名“郑州二七纪念馆”。现更名为“郑州二七纪念馆”,隶属郑州市文化局。 1999年二七塔重新粉刷整修后,再也不许挂广告、搞租赁卖东西了。今天的二七塔有三层的基本陈列,是关于二七大罢工的图片展,长年不换;其他是配合形势的展览,是临时性的。 二七纪念馆曾被市政府及旅游局命名为郑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