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顺嘴说交通
郑州还是一个禁鸣的城市吗?

    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交通噪声已经成为城市环境的第一大公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噪声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对听觉器官和体内营养代谢、尤其对孕妇和胎儿有着不同程度的危害与影响。治理交通噪声扰民,营造宁静有序、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成为了社会的共识。

    1998年,郑州市正式开始实施“禁鸣”。然而,17年过去了,而我们郑州的大街小巷,却是随时随处可听到刺耳的汽车喇叭声,“禁鸣”规定形同虚设,甚至有些司机和市民,根本就不知道郑州竟然还是一个早已“禁鸣”的城市。

    诚然,现在郑州市的道路状况确实复杂,施工、修路的路段又较多,非机动车行驶无序,加上一些机动车司机不守规矩,拦头猛拐,插队加塞,路口发愣,玩手机的,这些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交通法也有规定,驾驶汽车在非禁鸣路段,遇复杂交通情况时可合理使用喇叭。

    可是,现在很多的司机却已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鸣喇叭成为了个别素质低下司机宣泄负面情绪的一种途径。一但道路出现拥堵,或是前车稍微动作迟缓一些,就会猛按一通喇叭。最最使人讨厌反感的就是在绿灯还没刚刚亮时,后车就开始鸣笛催促。后车的司机师傅,求求你,能不能给别人留一些反映和起步的时间呢。就算前车发呆了,也最多也只能是短促的按下喇叭以示提醒。动不动就来一通喇叭声,真的叫人非常反感。

    而且,后车不文明鸣笛的行为,也会给前车司机的心理造成路怒或不安全的因素。今年的3月1日,在深圳宝安机场发生的9死23伤的重大事故,据肇事车司机的男友反映,就是因为后方车辆连续鸣笛,造成当事女司机的高度紧张,继而失控撞上护栏并撞倒路边人群,最终造成9死23伤的惨祸。

    曾经听从国外回来的乘客说,在国外,即使遇上堵车,排队等上半小时一小时都无人鸣笛。而且在国外,行人的路权是远远高于车权的。如果行人走在马路中央,后面的汽车会安静地跟在行人的后面,直到行人发现后给于让行,汽车才会安静的超过你。

    禁鸣是城市文明的象征,也是城市文明发展的趋势。而现在,17年的禁鸣成为了一纸空文,形同虚设,一年365天,却鲜见有对禁鸣的管理。正是管理监督的缺席,才助长了司机的不良习惯。管理部门是不是应该深深的反思一些了?

    还有政府部门宣传力度的缺失,也是有很大原因。建议政府能不能考虑利用媒体、公交和出租车的后窗,制作一些公益交通广告,每个月选择一个主题,如禁鸣、礼让斑马线、正确使用灯光、给救护车让行、交替行驶规则、开车禁止打电话等等,来宣传普及市民的交通意识,积极构建安全有序文明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提高我们郑州的交通文明形象。

    一条小小的禁鸣规定,关系的不只是一辆车的文明行驶,更是一个群体的职业形象;不只是一户人家的安心休息,更是全体市民的幸福指数;不只是一条马路的安静与否,更是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

    “禁鸣”是双向的。一方面是要考验郑州这座城市的文明,要靠大家共同去努力;而另一方面,更多考验的是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

    根据郑州市政府公布的相关通告。郑州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的区域和时段为:市区连霍高速以南、西四环路以东、107国道以西、南四环路以北(均不含以上道路)的区域内,全天24小时禁止鸣喇叭和变相鸣喇叭(吹哨,摇铃,使用提示音响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第90条、《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62条第8款、《河南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52条之规定,对在禁止鸣喇叭的区域或路段鸣喇叭的,将给予50元的处罚,不扣分;在高速公路、京广快速路和三环快速路或者其他封闭的机动车专用道上,处罚200元,不扣分。

    (2015-12-21)







顺嘴说交通-搜索郑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