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饮食文化
解放前郑州的禽蛋加工行业
   清朝末年,郑州还比较闭塞,农业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家庭养鸡卖蛋是农村的主要副业,近郊农民大都是手提篮筐赶集或到城区菜市出售;还有的沿街叫卖鸡蛋,换点零用钱,以助家庭日用。

  自1897年京汉铁路开始兴建,1904年郑州开始通火车,1910年汴洛铁路正式通车,两铁路在郑州交会后,郑州的交通方便起来,辟为商埠后,大批商人拥入经商开店,经济逐渐发达,随之带来了人口增多、市场繁荣的气象,由此,对禽蛋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省内外商家看中河南农村广阔,禽蛋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开始在郑建厂收购、加工鲜蛋外运。1914年上海商人孔卓卿与德国外商联合在郑州乔家门路东开办“志大蛋厂”(又叫打蛋厂)。该厂将周边县城和当地农家鸡鸭禽蛋收购后,用人工挑拣,加工打碎,分离成蛋白、蛋黄、干黄、水黄、全蛋五种制成品,分别装箱装桶,运往天津、汉口港,再转运到南京、上海港,运往国外,获取利润。这是郑州设厂大宗收购加工禽蛋外运之始。

  1918年,“志大蛋厂”转租给新乡商绅王宴卿继续经营,并派郭文渊工程师制造新式打蛋机器,扩大生产,日碎蛋10万个,获利甚厚。从此,郑州禽蛋行业应运而生,自上世纪20年代初,郑州的蛋品加工厂逐渐发展起来又相继建起蛋厂五家,其中“中华蛋厂”在西陈庄前街西边,购地十余亩;“大昌蛋厂”在二马路北头占地八亩多,开工投产。资本均为40万元左右,固定工人50余人,雇用临时工几百人不等,规模较大。

  1927年郑州禽蛋行业同业工会成立。固定加工出售禽蛋,前有3家,后有20多家。

  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于社会动乱,蛋类收购困难,生产情况欠佳,“中华蛋厂”逐渐取代了“志大蛋厂”,直到解放前夕。

  旧时,蛋厂由富商出资或合资创办,收购农民手中的禽蛋,再雇廉价劳动力,加工外运,从中攫取高额利润。而工人们的工资却很微薄,劳动时间长,环境差,生活十分清苦。

   蛋厂都早已不复存在了,但翻开1930年11月郑州工务局绘制的《郑州市街全图》,上面还可以看到有“中华蛋厂”的记载。
    (大河报-瑞明)
饮食文化-搜索郑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