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饮食文化
郑州市解放前穷人喝苦水
    解放前,郑州没有供水事业,更谈不上有自来水。居民终日以井绳、勾担、铁桶等工具自取饮用井水。那时一般人家都备有两种盛水的器具,一是坛子或罐,专盛甜水,供做饭或饮用;二是较大一点的缸,专盛半咸半苦的“二性子”水,用来洗衣服。有些贫穷人家没有这么多坛坛罐罐,也买不起甜水,只好吃苦水。

  郑州的苦水、咸水井较多,甜水井屈指可数,仅在塔湾、黄殿坑、唐子巷、南关、裕元里西口、西陈庄、杜岭村东、一马路北口和二马路等处有甜水井。有钱的住户、商号、官府都向推水车夫点井买水。推水卖成为当年穷人谋生的一种职业,郑州的“推水同业公会”就设在南关大街东侧的唐子巷。推水工人的生活极苦,常年冒着严寒酷暑在坑坑洼洼或冰封雪冻的道路上挣扎,天气再坏,也得按时把水推到买主家。有的水井被当地的水霸所垄断,据裕元里老居民们说:过去在街西头有一个陈家井,井主是个恶棍,直到解放前夕,还挨家挨户收敛水钱。

  那时一般井台都很低,一遇大雨,臭水沟里的水直往井里灌,什么脏物都有。由于饮水不卫生,维持郑州人生命之水反而成了疾病传播的祸源。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群众的吃水问题,1951年,政府投资253.9万元,在老坟岗惠芳里(现二七广场西)以地下水为水源兴建有史以来郑州市的第一座自来水厂。水厂占地面积2999.7平方米,经过两年建设,开凿机井两眼,建高31.5米、容量200吨的圆形水塔一座,容量150吨的清水池两座,容量120吨的地下式蓄水池两座,容量1000吨的清水池一座,铺设管道12.58公里,通向市区26条街道,设立公共给水站24个。1954年1月1日,解放路水厂开始向市民供水,从此,郑州城市居民吃苦水、咸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饮食文化-搜索郑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