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饮食文化
早年的郑州冷饮
     炎热的夏季,挥汗如雨,喝些清凉饮料,吃块冰淇淋、雪糕类的冷饮,会凉意顿生,解暑提神。然而,你可知道郑州街头最早卖冷饮的情景吗?

   1913年夏,上海人齐宝生在德化街与大同路交叉口路东开了一个小店,专卖自制的汽水。因汽水最早是在德国出现,制造汽水是用来治病的,后来才把汽水作为饮料,之后由荷兰传入中国,所以又谓之“荷兰水”。那时的汽水在沿海大城市有所见。由齐宝生带来郑州的汽水虽是自制汽水,却是郑州夏令最早出现在街头的冷饮。汽水传入郑州市场后,被人们视为“稀罕物”,价格较贵,有钱人为消夏避暑才尝试饮用。

   1916年,齐宝生在老地方租了两间门面房,开了一个“宝生园”冷饮店,请了一位北京师傅专做酸梅汤卖,他做的酸梅汤采用南方产的酸梅,辅以桂花、白糖配制而成,汤色金黄,甜中带酸,透着一股淡淡的桂花香味,喝起来凉甜带酸,逐渐吸引了不少顾客。

   旧时没有电冰箱一类的冷藏设施,“宝生园”为了使酸梅汤能冰凉,仿京、津等地做法,制作一个大木箱,里面钉上一层白铁皮,外边用白漆漆好,中间放几个青花大瓷坛。把做好的酸梅汤倒进坛子里,再将从开封买来的冰块砸碎放在坛子四周。这就是所谓的冰镇酸梅汤了,喝起来酸甜清凉,沁人心脾,颇受欢迎,从此闯出了销路。

   1926年,“宝生园”除保留经营汽水、酸梅汤外,夏季还从开封买回冰块,再敷上锯末和稻糠分销到市场上。随之而来的是郑州街头出现的由小商贩经营、在杯子里放些碎冰块的所谓“刨冰”。

   到20世纪30年代,除了“宝生园”冷饮外,北京、上海、广州、汉口的一些冷饮经营商开始云集郑州,他们相继在繁华街道开了好几家专门经营冷饮的门店。当时在群众中有句顺口溜:“大同路的‘美可长’、德化街的‘北冰洋’、敦睦里的‘快活林’、福寿街的‘进门凉’,冷饮请君尝一尝。”经营品种不多,不外乎自制汽水、酸梅汤、土制“刨冰”和少量外来的汽水。1935年后,冷饮在郑州市场上有广泛传播的势头,出现了走街串巷、当众勾兑汽水的小贩。抗战胜利后,郑州开始出现小型机制冰棍,呈圆柱形或长方形,当时钱塘里(现钱塘路)中段路东的“美园”冰棍厂出品的一种“生计”牌冰棍,日产只有2000多根,它开了郑州机制冷饮的先河。

   解放初,郑州冷饮业开始蓬勃发展。1950年成立了铁路旅行服务所,专门生产食品和冷饮。后改为郑州食品厂,生产的“火车”牌冰棍、冰糕家喻户晓。1956年又开始生产“郑州”牌汽水,行销省内外。这两种产品在郑州持续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来,广州酒家创新生产的“南方”牌风味冰棍和带豆冰糕、巧克力雪糕都因口味独特、包装新颖受到顾客的欢迎,销量猛增,在郑州也流行了几年。
饮食文化-搜索郑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