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是元首政要,还是平头百姓,一生必见的人中,肯定少不了这三个人:助产士、剃头匠、殡葬工。
剃头匠作为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诞生得很晚,直至清朝才出现剃头匠。这是因为,在清朝以前的汉人都是留满发的,小孩一生下便任头发生长,不剪不剃。读书时,把头发因势理顺,绾成髻,唤做“束发受书”。除非出家当和尚,削发为僧,否则头发是不能剪也不能剃的。《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
1644年满清王朝取代明朝,汉族人爱护头发的传统也受到了致命一击。清政府命令汉人将发辫放落,四围皆剃去,仅留存顶中之一部分。在“留人不留头、留头不留人”的铁血政策下,剃头匠与刽子手却居然平起平坐了。你要么到剃头匠那儿剪辫子,留条命;要么到刽子手那儿挨刀,头发是留下了,命却也没了。那时的剃头匠都是官办的,而且剃头是分文不收,这在当时仇恨剃头的汉人心中,也许是惟一的好处了。
后来,随着剃头的普及,有剃头需求的人也越来越多,就有了走街穿巷的剃头匠。他们挑着一副扁担挑子,扁担的一头就是供客人落座的凳子,这个凳子相当于一个工具箱,几格小抽屉里装着不同的工具。扁担的后头是一只炉子,上面放着一个铁洗脸盆,盆沿上搭块手巾。有个民间谚语叫做“剃头挑子——一头热”,就是这么来的。
而我小时所见的郑州市区的剃头匠,大多都是是骑着个自行车,车上挂着一个装剃头工具的小提包。他们每隔一段都会到我们居民小区来,找个空旷的地点,借一张小板凳就开始剃头了。理发者被围着一件白色大罩子,剃头匠聚精会神地用着手推剪灵活地在头发上翻飞。在电动剪出现之前都是用手推剪,用的时候一夹一夹的,胳膊不能动,手一定要稳。而所理发的样式也都比较简单:老人剃光头,中年人推平头,儿童则一般都是剃“茶壶盖”。价格也很公道,好向只有二毛钱。
而记忆最深的当属剃头匠每次给老人刮胡子时,每刮几下就会在一条帆布带上蹭了两三下。据说,这叫“刀荡”,又叫“皮荡子”。这个看似帆布,其实不是帆布,是牛皮做成的,而从前最早是用马皮做成的。而剃头所用的水都是剃头者自家提供的,而且每个人理完发也都会很自觉的将将自己的发屑清扫干净。
而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爱美之心也越来越高,男人女人也不在为各种禁忌和规矩所束缚,整个社会开始走向美发时代,新成长起来的人们再不愿在马路边随便理个发,剪个头了。而理发也不叫理发,叫美发啦,剃头匠也不再叫剃头匠,而被称为美发师;剃头挑子、理发店也改称发廊、美容院。满大街各色的头发,怪异的样式,离子烫、陶瓷烫、数码烫、冷烫、热烫……各式各样的新鲜专业术语让人无从选择。在中国存在了近三百年的"剃头、刮脸"手艺已经基本上消失。而且,老年人现在想找一家普通剃头的地点也是越来越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