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郑州逸事
带你回味难忘的童年游戏(2)


    童年的生活是幼稚的,也是幸福的。童年的一些游戏,时常会浮现在每个人的眼前,不可磨灭......。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物资相对匮乏,很多家庭常常为吃穿而发愁。但那是很多儿童的童年也是非常值得回味的。尤其是那时的游戏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玩具大多都是我们自制的。那时的小孩都是很富有创造精神,一根铁丝、一张纸、一块泥巴、一根橡皮筋,就地取材,信手拈来就可做成各种的玩具。也让那个物质生活虽然不那么丰富的童年显得精彩无比。



    万花筒:万花筒,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玩具,可是在我们那个年代,父母根本不可能去给我们买一个。所以,只有靠我们自己动手来做。其实,自做万花筒也非难事,关键是要到玻璃店去找三条一样的废旧镜片(大多时候还得求裁玻璃师傅帮帮忙)。然后,把三条镜片摆成等腰三角形,用胶带纸连起来,成三菱柱形,最后,在找一块小三角玻璃把底封住。最后,再找些各种颜色的花纸屑放在其中,一个简单的万花筒就做成了。

    然后呢,就可以一只小手遮住左边的眼睛,右眼盯着万花筒,另外一只小手转动着万花筒。万花筒里红红绿绿,千变万化,花朵形态各异,转一圈,一种花色,再转一圈,又变了别的花色,真是千姿百态,百看不厌。




 


 




    ★ 打得溜:大多地区都叫打陀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一种极为普及而又深受男童们欢迎的童年游戏项目,不仅能玩,还能和别人比赛,享受竞争的快感。

    陀螺一般都是自己做的,用一段很短的圆木头,把它的一头削成圆锥形。如果谁有一个是在工厂里面用车床车出来的陀螺,那就会更吸引眼球了。最后再在陀螺的下端嵌入一粒钢子。而鞭子则只要一根长短粗细合适的木棍,再加一根布条就可以了。而在讲究高档些的就是利用汽车上的废旧皮带,割开取出里面的条条,细心编成小辫子一样的长鞭子。

    打的时候是将鞭子绕在陀螺上,迅速抽开鞭子,陀螺就利用旋转的惯性飞快地转动起来。为了保持陀螺的持续转动,还需要不停地用鞭子抽动陀螺,这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了。鞭子抽动的时候既要迅速,又必须是用力均匀,这样才能确保陀螺匀速转动,又能控制移动方向。别小瞧它,这可是一项技术活,别说小孩子,即使是大人,不是训练有素,也不能操作自如,因为角度、力度、时机,都是很有讲究的。

    比较激烈的打陀螺游戏是对抗性相撞。两个人分别转动陀螺,让它撞击对方的陀螺,能将别人的陀螺撞倒而自己的还在正常转动,就算一次获胜了。这样的比赛就需要更高的技巧,不但要加大陀螺的转动力度,更重要的是要控制好陀螺的移动撞击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体积越大的陀螺就会越沾光的。而体积大的陀螺打起来难度是很高的,不是一般人能够轻易控制得了的。所以小陀螺见了大陀螺,自然而然就很容易分出高下的。

    在冰上打陀螺就更是一种过瘾的玩法了,抽上一鞭子可以间隔很长时间不用去管,陀螺还会在冰上转着呢。当然这还是需要较高技巧的。

    据查,陀螺的起源,最早出现在后魏时期的史籍,当时称为“独乐”。直至明朝才正式出现陀螺这个名词,陀螺成为民间儿童们大众化的玩具,民俗中儿童的玩法是具季节性的,打陀螺成为冬春两季的一项流行活动。而现在,打陀螺已不像我小时那样是一种童年游戏了,它已成了一种成年人健身和比赛的项目了。

   在郑州还有一句民间歇后句,就是“没事去打得溜柏儿”,意思就是说某个人你不要瞎管闲事的意思。




    ★ 滋水枪:炎炎烈日,回忆起童年夏日的趣事。那时,即乎家家都没有电扇和空调,但天气再热也束缚不了男孩子们的手脚,照样玩得快快乐乐,炎炎烈日又奈我何!

    每个男孩都有爱玩水的天性,水成了炎炎烈日最好的降温之物。而小朋友们最喜欢玩水的游戏当属滋水枪。而那时的滋水枪都是非买品,都是自制的。最省事、简单的属于医用玻璃注射器、塑料眼药瓶。但能得到一支注射器可不是谁都能弄到的。所以,大多数小朋友玩的滋水枪都是用医院的胶皮管止血带或是自行车的气门芯,一头打个节,另外一头套在自来水龙头,打开水阀,通过水压将水注入胶管儿。不一会儿,厚厚的软橡胶管就被水撑得鼓胀起来,像一根巨大的透明香肠。灌好水后,再迅速用指头捏着不让水喷出,然后,再把这些“腊肠”挂在脖子上,四处寻找滋水对象。找到滋水对象后,就松开手指,水立刻划出一条抛物线,直奔对方。也有把废旧橡皮手套上的手指头剪下来充成一个大水球来与小伙伴们戏耍的。

    还有一种是竹管儿做成的滋水枪。就是找来一段有完整结节的竹子,在前端竹子结节处穿一个眼,在后端再开个大眼,把一根小棍子缠上布条,缠的粗细以它能够在竹子里来回自如抽动为宜。这段缠上布条的棍子,相当于活塞。从家里盛来一盆水,把竹子没入水中,往回抽动那棍儿,水就会从前面结节的眼中被抽到竹筒里。等到需要哟用水滋小伙伴时,再用力往前推小棍子,竹子中的水受挤压,就会从前面结节的眼中滋出去。

    每到夏季,小伙伴们都会各自拿着自己制作的各种水枪相互追逐着,攻击着,嬉闹着。交战双方被水射得东躲西窜,伴着嘻嘻哈哈的笑声。你来我往中,大家都不想让对方水枪里的水射着,又都想把自己水枪里的水射向对方。于是,边闪躲边进攻,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没一会儿,统统都成了水人。更奇怪的是,那时候小伙伴们整天身上水淋淋的,却是很少感冒发烧!



   ★ 吹琉璃咯嘣:琉璃咯嘣是一种薄玻璃制造的响器,头大,呈扁圆形,有一细长管,用嘴一吸一吹或用双手聚住气,松合松合,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会发出“咯嘣、咯嘣”的声音,清脆悦耳。每逢春节,大街小巷的孩童们都会手持这种晶莹剔透的玻璃制品玩耍。“琉璃咯嘣”是用很薄的玻璃做的,非常容易碎,所以吹吸的时候很有技巧。用力小了出不了声,用力过大一不小心就吹破了。所以很多孩童们为防止吸气过大将玻璃吸碎而勿吸入体内,玩时都要用手帕裹住吸口,来防止碎玻璃吸入体内。

    据史料上记载,中国各地类似“琉璃咯嘣”的手工制品都产自太原附近的交城覃村,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绝活。已有四百年的生产历史,它以其独特的制造工艺、稚拙朴素的造型和珍贵的民俗文化价值,二〇〇七年一月被列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琉璃咯嘣”早年在我国北方地区春节期间较为流行,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色彩,早在明代已经流行,尤其是晋商分布密集的地方,几乎处处都有。名称也有很多,晋中叫“咯嘣嘣”,北京人叫“噗噗噔儿”或“不不登”、“响葫芦”、“倒噎气”,在山东济南称为“鼓子”,在甘肃省兰州则叫“乒乒乓”、“哈哈笑”等。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琉璃咯嘣”作为民众喜闻乐见的音乐玩具,与对联、年画、剪纸等一起成为我国北方乡土文化中一个代表性的符号。而现在已很难再看到有人卖和玩了,“琉璃咯嘣”也成为了中年人群甜蜜温馨的童年记忆。


 
带你回味难忘的童年游戏(2)
郑州逸事-搜索郑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