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永不磨灭的结婚记忆 |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从古至今,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人生四大喜事中,结婚毋庸置疑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结婚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每个家庭中都是一件最为重要的喜庆活动。 与世界各国的婚姻文化相比,中国的婚嫁体系更具民俗性、喜庆感和现实效应。而且,我们中国的婚姻文化随着每个年代的不同还各有特色。 有人把建国以来的婚礼做了一番总结:“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红宝书,八十年代三转一响,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二十一世纪特色婚宴个性张扬。”此言形象、精辟且传神、到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独特的婚礼形态,其独特婚礼形态更是深深镌刻着时代的独有烙印,从侧面折射出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等社会状况,绘成一轴新中国婚俗文化传承与变革的历史画卷。 我是87年结婚的,而八十年代的人已经迎来了改革开放。就城市而言,所谓的“八十年代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基本上已经落伍,缝纫机己少有问津,而收音机也已成了录音机。而且,我结婚时已开始流行电冰箱和彩色电视机。不过,那时的冰箱和彩电还是非常难买的。那时最流行的应该是“万宝”牌冰箱,很不好买,要预定很长时间。后没办法,就买了台属于医疗上用的冰箱。这冰箱虽然冷冻室小些,可质量非常好,我一直用了十几年,只到淘汰都没有一点毛病。 而买彩电才有意思。我买的是北京牌彩电,交过预付款后,到了交货日期,商家却说货还没到。我们很多消费者就坐到商家屋中不走。后商家知道我急着结婚用,就偷偷的告诉我到晚上十二点再来,单独照顾我一台。就这样,半夜里,我和我爱人在人迹稀少的大街上,向小偷似的半夜把彩电用自行车给推回到了家中。 还有一件事我记忆最深。那时物资非常贫乏,你有钱都花不出去。我为了买一个好看的烟灰缸,几乎跑遍了郑州市所有的商店,后来还是在土产商店卖了一个我非常不愿买的样式陈旧,最古老式的烟灰缸。那象现在,一到商场,眼花缭乱,只恨自己钱太少。 结婚离不开房子,而那是我们城市人住的都是公房+自盖房。我家住的是小阁楼,就是楼梯在屋内的二层楼房。又在门口盖了间土坯房。我哥结婚时,我住土坯房,哥哥结在了二楼。我接婚时,哥哥又把“最好”的房子让给了我,搬到了土坯房,我结到了二楼。 那时的房子都是旧房,结婚前怎么也要装饰一下吧。屋顶,就在四周钉一圈木条,然后用铁丝拉成很多的四方格格,再铺上木纹纸就成了。而地面相对省事,那时,市场上已经有地板革了,于是,我就买了地板革铺到地面,又简单又好看。而墙面是最麻烦,因为是旧房,墙面经过无数次的粉刷,有很多地方都已翘皮,所以要一点点的将不实之处铲掉,而后用白灰膏再一点点抹平。最终再用当时流行的106涂料粉刷。但是,因为墙面太长久了,粉刷后的效果就跟地图一样尽是纹路。后来没有办法,就准备贴墙纸。可如雇人贴墙纸的价格比买墙纸都贵。后来,我与几个小伙伴就买来有关书籍,照葫芦画瓢就自己动手贴了起来,一连贴了几天,最后一直贴到我结婚的前一天半夜,才终于完工。 虽然,我的新房与现在专业人士设计施工,动则几万的装修相比有天壤之别,但在那时,我的新房有壁纸,地板革,还有冰箱、彩电、双卡录音机,也是相当时髦的。 而新房的大红“囍”字,也都是到商店买的大红纸自己家手工剪成的。不象现在,只要有钱,什么样的“囍”及其他婚礼用品都能买得到。 无论任何时代的婚礼,结婚时新人所穿的礼服都是最重要的。在我那个年代,结婚时新人所穿的礼服,就是一件很平常的新衣服。婚纱也只是在外国电影中看到的过。我那时还算幸运,还赶上了穿西服,妻子还赶上了烫烫头。而我小时候所见到的婚礼都是中山装、列宁服,甚至于绿军衣也都能当结婚礼服。 在那些年代,中国海没有私家车。而接新娘的婚车,大多都是亲戚托亲戚,朋友托朋友,找的单位的公车。我与俺媳妇家是一个家属院,走路也不过五分钟。但为了风俗习惯,还是找了辆好朋友开的,郑州市最早的中州旅游公司的出租车。也可能正是因为这段姻缘关系,使我与出租车有了不解的姻缘,如果当初不坐出租车而坐辆“上海轿车”,那命运也许就..... 那时的结婚典礼也没有专职的司仪,大多都是找个朋友中嘴会说一些的担当。既没有麦克风,也没有摄像机。最多也就是一个照相机,现场在摆放个录音机,播放着一些流行歌曲来烘托喜庆的气氛。 结婚典礼仪式也非常简单,找个空地,摆张桌子,结婚典礼就开始了。一般都是先向父母三鞠躬,再介绍恋爱经过,证婚人讲话,夫妻对拜等等。 结婚典礼仪式举行完后,来宾们就按照主家安排各自归席,而酒席都是分散摆在四邻八舍家中。那个年代,大家都穷,讲的都是实惠,很少有人结婚上酒店的,而且那是酒店规模与数量也很少。再一点大家都抱着一个念头:有钱也不能让酒店赚。 而要在家中办一个结婚喜宴也非易事。首先要找个单位去借帆布蓬,帆布蓬撑起来用做厨房。然后,还得找个单位食堂去借锅碗瓢勺等厨具。而且,还得借三轮车或架子车自己去拉回来,用完再送回去。而摆放酒桌的地点就全靠四邻八舍了。因那时住的都是平房,邻里之间关系都非常融洽,谁家有事都相互帮忙。遇到谁家孩子结婚,都是主动拆床腾房子,让把酒桌摆到他家。而座椅板凳一般都是借用街坊邻居家的,所以,那是家家的椅子后面都有自家的名字。然后,就是一大帮亲戚朋友都过来帮忙,洗菜、洗碗、端菜,分工到人,一场婚礼就是在亲人们的欢笑中完成的。 而最主要的角色“厨师”,则是找一些饭店,或单位食堂的厨师来帮忙,而且真是帮忙,很少有给钱的。厨师找好后,就会商量需要买什么食料,买多少。一般郑州的婚宴都是讲究八凉八热,四个扣碗,再加二个汤。而菜品一般都少不了整鸡、整鱼、肘子、四喜丸子,还有最后一个滚蛋汤。而现在很普通,很便宜的海参、鱿鱼,在那个年代竟成了衡量酒桌档次的一个重要标准。 婚宴的来宾一般来说,一家都是最多参加一人,最多也就是带个爱人,或着带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中午一般都是街坊邻居,晚上因时间充足,一般都是单位同事或非常要好的哥们。 那时候新人结婚,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大多是送物祝贺,送现金的人很少。婚庆礼物最常见的是被面、床单、枕头、搪瓷盆、热水瓶等日常用品。现金也就是5元、10元凑在一起,然后连同礼金清单用红纸封好交给新人。 过去与现在的婚礼还有个不同是,在过去,对女方新娘家来说讲究的是“姐不接,妹不送”,女方父母更不会到现场。而现在,可能是因为很多城市子女都是独生子女,再一个都是在酒店承办,为了图省事,也为了双方同庆,男女双方所有亲戚朋友都一起到场,一次了事。 而过去与现在的婚礼最大的不同是,婚庆已从简朴升华到奢华,从单一到多元。“老三件”不断被“新三件”所替换。房子和车子成为必备品。婚纱照、花车、礼服、酒宴,逐渐成为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元素。变化之多、变化之快,令人咋舌。不怕你不想,就怕你想不到,各出奇招,尽显异想…… |
![]() |
|
郑州逸事-搜索郑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