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郑州逸事

                 郑 州 市 出 租 车 乘 坐 宝 典

从毛驴载客到郑州出租汽车的兴起
    城市公共客运交通是由城市公共汽车、电车、小公共汽车、出租汽车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客运体系;出租汽车交通是城市客运交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直接反映城市客运交通水平的高低与出行方式选择的多样性,在建立城市形象、满足高层次的出行需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流动作业,点点服务;一个点到另一个点,这个点是不定点的,单车运营,单人作业,短距离,小载客量;窗口性、印象性,传播范围大,社会利用率高,这是出租汽车很重要的特点。

    一辆出租汽车不能承载一个城市的未来,但它能见证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进化。

     出租汽车被称为hackneys或hacks,取自法语单词haquenee(horse,马)。最早的出租汽车是马车。据史料记载,最早在1588年就出现了这种承揽出租业务的四轮马车。1620年,伦敦出现了第一家四轮马车出租车队。

    而世界上的第一辆出租汽车诞生于德国斯图加特。1896年7月,戴姆勒汽车公司接受马车行老板弗里德奇·奥古斯特·格雷纳的订单,为其定做一辆带计程器的维多利亚汽车。这辆装有计程表、半覆盖车顶及倒档,售价为5530马克的汽车,开创了计程车即出租汽车的制造历史。格雷纳于1897年将第一辆出租汽车投入运营,并靠着它建立了一个新的服务行业—计程车行业。

    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中叶,我国城市用于运营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人们称为“洋车”的人力拉车和人力三轮车等。1901年,匈牙利人李思时带着两辆汽车来到上海,成为中国有汽车之始。随着外国汽车进入中国数量的增加,在上海、北京、广州、哈尔滨等大城市开始出现出租汽车。据史料记载,1903年,不足10部的“营业小汽车”出现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开了我国出租汽车运营的先河。

    而郑州市,在解放前,没有一辆出租汽车,街上跑的是传统的驴马车、轿子和黄包车(又叫人力车)。据一些老郑州说,昔日四乡临近市区的一些农民,农闲时每人牵一头毛驴,为进城的农民或城里人到郊区代步,借以增加收入,当年人们把用于载客的驴称为“走驴”,将雇驴出行俗称为“雇驴脚”,雇毛驴有专门的驴市,又称为“驴口儿”,于是毛驴就成了那时的主要交通工具。

   新中国成立后,郑州的民间客运有了发展,1949年成立了人力运输黄包车大队,先后有192辆黄包车走街串巷拉客,议价收费。1955年开始淘汰黄包车,改为脚踏三轮车,并成立三轮车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到了1958年,全市脚踏三轮车增至600多辆。为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改部分为轻型机动三轮车,有双人座和四人座,满足不同层次的客人需要。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市公共汽车公司在火车站试办出租小车队,配有吉普车两辆、面包车两辆,采用窗口、电话、预约三种方式经营揽客。1975年增设东风三轮车、轻骑三轮车等近百辆,从事客运出租业务。特别是为照顾西郊几个棉纺织厂工人乘车需要,投入十多辆机动车,开辟了定时、定向出租夜间乘车路线,每日23点20分接送工人上下夜班。这种既快捷又保证工人安全的定向出租车,至今还在许多老工人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到了1980年左右,郑州三轮车社(郑州市客运公司的前身)率先开始在郑州市运营出租汽车,车辆全是单位淘汰下来的华沙、道奇等车型,数量不足十台,揭开了郑州市客运出租汽车的历史;当时的运营方式是分别在火车站南、北出站口和河医、新通桥、紫荆山五处设立固定的出租汽车调度室,乘客想去哪里,就去找调度室。因为出租汽车不像现在都装有计价器,调度室的工作人员便根据乘客要去的地方,拿出地图标出公里数,再计算车费。乘客到出租汽车调度室购票后,拿着派车单上车。当时,一般从火车站到河医是三元钱;火车站到国际饭店是四元钱。

    1981年郑州汽车公司(公交公司的前身)也开始发展出租汽车,并也在火车站设立一个出租汽车调度室。郑州市全部出租汽车数辆也只有20左右辆。

    1982年,曾在广州当过兵的郑州汽车公司一出租车司机参照着广州出租汽车灯箱的样子,在车顶打了两个小孔,将灯箱彻底焊死在车顶,把连接灯泡的电线从小孔中牵进车内开关上,这成了郑州市出租汽车历史上的第一个出租车灯箱。

    1983年左右,郑州市公安局服务公司从南方城市买了一批旧的雪铁龙等车,省直车队也购买了十几辆新皇冠和30辆新桑塔纳,郑州水厂也购进了30辆新的日本车用做出租汽车运营;郑州市出租汽车开始有了初级规模。

    1983年左右,市租与公交公司开始将车辆承包给了个人。最开始每月承包金只有六百多元,司机每月交过租金后还能省余三百元左右;在那个工人最高月工资只有几十元的年代,三百多元的收入是相当可观的。

    1985年10月,第一届全国青运会和全国糖酒会在郑州召开,出租汽车供不应求,收入非常可观,引发了个体经营出租汽车的高潮。

     1986年左右,中州公司购买30台雄狮两箱轿车做为出租汽车,并首次安装了车载电台,开展电话叫车服务。

    1988年10月1日,郑州市客运管理处正式挂牌成立。自此,客管处成了郑州市出租汽车业的专门管理机构。郑州市出租汽车行业开始走上了统一管理的轨道。此时,全市已有出租车300余辆,都是些颜色不一、车况劣次的菲亚特125、126、波罗乃茨、拉达、达契亚、白茹等构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都市生活节奏加快。1993年10月,银港、康福达、迪发3家出租汽车公司购买150辆微型面包车投入客运,“面的”开始出现在郑州街头。截至1993年底,全市出租汽车总数达到2873辆。一些中高档轿车开始进入出租汽车行业,主要车型有桑塔纳、奥迪、捷达和夏利、奥拓,以及长剑、康达、东方红等。

    1994年~1995年,由于“面的”车投资小,租价低,服务好,招手即停、昼夜营运,使人们为之喜悦,门口上车,放辆自行车、行李包裹,带袋面粉等,直达目的地,普通市民终于尝到了出门打“的”的舒坦。一时间,人们打“的”成了一种时尚。“黄面的”以一种全新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给郑州客运出租车市场带来了生机、活力。并迅速占领出租汽车市场,出现了“面的”发展热潮。出租车的数量也急剧达到了10607辆。主要车型有:昌河、长安、松花江、吉林、天津大发等,而部分夏利以下的低档轿车开始退出出租汽车市场。

    风光了几年之后,“黄面的”开始显得“有气无力”,车里内饰本色难辨、门窗“功能失调”,车况差,行车途中哗啦乱响,“面的”这种车型越来越显得与发展迅猛的郑州市容不相协调。1998年12月,市政府下发文件,对“面的”的发展关了门,原有的“面的”逐步淘汰。到2003年10月20日,最后一批面的从郑州街头消失。“面的”成了郑州市民心中的永远的回忆。

    随着代表一个时代的黄“面的”退出郑州出租车市场,郑州又经历了“夏利、富康、捷达”的老三样时代。随着城市发展的变化,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租汽车也在升级换代。更加安全、美观、舒适的一些车型正在进入到郑州出租车市场,使出租车行业向更高品质、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的郑州出租车行业必将会更加美好辉煌!

    (搜索郑州网/2014-07-17)

   


                 郑 州 市 出 租 车 乘 坐 宝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