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郑州逸事
郑州城市的名片-金水河
    一条河从城中流过,城市的空气也会轻柔三分。生活在钢筋水泥围成的狭小天地里,郑州市金水河让市民感到自由呼吸的通畅和葱郁苍翠的美丽。作为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条河流,金水河集市民的万千宠爱于一身。近日,在郑州一个静谧的家属院里,记者采访了郑州市上世纪50年代的老市长王均智,这位80多岁的老人向记者讲述了当年治理金水河的流金岁月。

  一条河名字叫金水

    “郑州虽北临黄河,西傍嵩山,但金水河却属淮河水系。”王均智老人介绍说。金水河发源于郑州南郊的梅山北麓,源头是一条黄龙池,池中水下泄形成一条小河,经黄岗寺、耿河、大石桥、燕庄等地流向东北,全长30多公里,因从郑州的西方流来,西方在五行中属金,郑州人就赋予她一个美丽的名字:金水河。

    谈到金水河的得名,王均智老人讲述了一个动人的传说:郑国的一代明相子产去世,由于清廉,没有给家人留下遗产,家人连丧葬费都出不起,郑国的臣民闻讯自发捐献珠宝玉器,但子产的儿子无论如何也不肯接受,老百姓只好把金银珠宝抛放到子产封邑的这条河中,珠宝在碧绿的河水中发射出绚丽的光彩,泛起金水的波澜,从此这条河就被称作金水河,对此传说,乾隆年间的《郑州志》也收入进去,美丽的名字包含着百姓对廉吏的赞美,对盛世的企盼。

    金水河有过天然的美丽,晚清诗人用“管城怀抱金水河,潋滟晴光涌绿波,两岸空明云影淡,满川摇动日华多”的美丽诗句,把我们带进一个诗意的画境。

    防洪排污治“泥河”

    王均智1951年到郑州任副市长,1954年任市长。上任之初,当时的市政府就把金水河定位为城市的绿色走廊,要求逐步建成市民游憩休闲的风景地带。王均智老人说,金水河的治理,围绕着注入源头活水、铺设排污管道,种植绿色植物逐步展开。

    金水河是一条季节性很强的河流,其最大流量不超过0.1秒立方米。1954年,王均智和分管城市建设的史隆甫、王言两位副市长,经过研究决定按80个流量的标准系统治理金水河,首先在上游修建了郭家咀和金海两个水库,给市民营造一个美丽的“水”景。水库积蓄的水量让附近的农户灌溉庄稼,同时又能补充金水河的蓄水,解决金水河水源的问题。水库修好后几年里,波光潋滟的金水河,让市民度过了一段平静美好的时光。

    随着郑州天气的干旱,金水河上游两个水库的蓄水量大减,金水河也逐渐干涸了。个别市民偷偷往河里倒垃圾,排放污水,金水河随之变成一条泥河,市政府始终把综合整治金水河当作工作重点,组织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和中学生义务劳动,清挖河道,驻郑军事院校的官兵每逢周六周日,大规模地组织义务劳动,调动市政工程队护砌堤坝,在河岸上铺设专门的排污管道,禁止市民把生活污水和垃圾倒入金水河,这就形成了金水河最早期的排污系统。

    打造城市绿色河岸

    金水河的综合治理中,在河岸植树种绿,让金水河披上绿装堪称金水河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你走在金水河的一些地段,有时还能看到挺拔的白杨、茂盛的法桐,那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义务植树结下的硕果,也算我们对郑州市的一点贡献。”提起绿化金水河的情形,王均智老人充满自豪。他说,虽然他是郑州市市长,却是个“作难官”,当时郑州市财力非常有限,再加上统购统销的体制,对金水河的治理也只能量力而行。没有钱购买树苗,绿化只能就地取材。

    1951年,金水河开始植绿工程,主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人们的创业热情空前高涨,政府提供树苗,群众自带水桶、铁锨义务植树,金水河岸红旗飘扬,欢声笑语。群众对植树认识高、要求严,不用监督,挖的树坑都是高标准,深宽长各一米,达不到要求自动返工,植树成活率非常高。几年工夫,金水河两岸就植满了法桐、柳树、槐树、白杨树,上世纪60年代初,在河岸又调整加植了一些垂柳、毛白杨、女贞、红叶梨、碧桃、松柏等观赏和常绿树种,形成了30米宽的绿色长廊。

    金水河是城市的名片,为了这张名片更加美丽,一代代建设者付出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昔日的老市长,如今在他温暖的家中,享受一位普通老人平静安闲的幸福时光,也品味着当年奉献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