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郑州逸事
郑州酒精厂里拉“酒稀”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无论买啥都凭票,诸如粮票、油票、肉票、布票、葱票、白菜票、烟票……购物时,拿着票还得排队。这可苦了踩钟点吃饭的工薪族,好不容易挤出一点时间去排队,排到跟前时,下班不卖了,或是快排到跟前了,自己也该上班了。最苦的就是我们这些教书先生,半分钟也不能迟到。

   吃苦最大、印象最深的是一天夜里到郑州酒精厂排队拉“酒稀”。何谓“酒稀”?即做酒时,最后排出来的废物(稀糊涂儿)。当时,这废物成了主贵东西。郑州郊区的农民凡是养猪的差不多都到郑州酒精厂拉过酒稀(因当时粮食不过关,猪饲料少),要说“酒稀”并不贵,1毛钱就买一大汽油桶,就是酒稀票不好弄,拉时更难。那时,妻在老家郑州郊区喂了两头猪。深秋的一个星期六下午,刚下第二节课,妻子就用架子车拉着桶、拿着“酒稀”票,到二十五中找我说:“猪没啥喂了,要拉两桶‘酒稀’喂。”

   第一次拉“酒稀”不摸底细,只听说排队长、秩序乱、难拉。从二十五中到郑州酒精厂10多里路,沿当时钢铁路(现冉屯东路)、煤仓路再走桐柏路,经西站路,到嵩山路,一直正南,到与陇海路交叉口处,向东拐,离酒精厂还有3里多路,乖乖!就看到那长队的尾巴了。太阳快落山时,才排上队。真急死人,排了一个小时,才前进了20米,天哪!何时能排到跟前呢?!天黑透了,妻子打趣说:“我排队,坚守阵地。你当侦察兵,到前边侦察一下,看看情况。”排在我后边的不算,从我的车起,往前数,一直数到酒精厂后门入口处(现永安街,交通路-庆丰街段),共395辆架子车,一次准进10辆。就是入口处秩序太乱,加队的,还有把门收票者的熟人也不少。我向妻子汇报,若是这种情况,到天亮也轮不上咱啊!我和妻子商讨对策。必须从把门者身上找突破口,先礼后兵,先让烟,摆困难,让其发慈悲。这招不行,就说要找厂领导,揭发其为亲朋、熟人大开后门,造成秩序混乱,引起大家不满。还不行,只有听之任之。

   结果,第一招果然灵验。一进门,乖乖!里边是脚脖儿深的稀糊涂儿,深一脚、浅一脚,鞋和袜子湿透了。裤腿上也溅上了“酒稀”,装“酒稀”的地方,一排四个像碗口一样粗的管子,可以往桶里流“酒稀”。等装好车,天下起了小雨,离家还有30多里路,其艰辛不言而喻。郑州酒精厂拉“酒稀”,使我终生难忘,现在想起来,还要起一身鸡皮疙瘩。

   那种购物排长队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物质丰富,应有尽有,常年供应,随到随买,非常方便,不必再为购物发愁,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文明,一大进步。

    (时和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