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郑州逸事
河南省会迁郑轶事
     郑州地处黄河下游南岸,河南省的中部,京汉、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会,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于郑州交通便利,位置适中,周围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前景较好,作为省会便于中共河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领导全省工作,所以,1953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决定将河南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

   省会迁郑是河南省和郑州市的一件大事,其影响大,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有关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做好。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及郑州市委、市政府对此都极为重视,具体工作分两部分进行。其一,省委、省政府成立筹建处(通常称“省府工地”),主任巩法亭,副主任吴克己,具体负责省直机关的办公用房、职工宿舍等方面的建设事宜。其二,郑州市负责为省直机关服务的工程建设,如邮政、电信、银行、书店、商业、修理、理发、洗澡、照相等设施的建设,以及与各项工程相关的道路建设、环境绿化、电力供应、人员培训等。以上项目的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而需要先行考虑的是所需土地的征用、被占土地农民的安置、建筑施工的排队和建筑材料的调拨等。这些都必须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分秒必争,一丝不苟,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为使郑州的城市建设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并适应作为省会城市的需要,1953年,在苏联专家穆欣的帮助下,郑州搞了一个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草图。该规划的基本设计思路是:以火车站作为郑州的大门,以火车站至省政府办公大楼(未建,该处现为省人民会堂)的马路(现在的人民路是其中的北段,南段从火车站到二七广场未开通)为主轴线,使人一下火车就能看见省政府大楼;再由主轴线向周围辐射,修建道路和建筑物。这样看起来虽十分壮观,但许多道路和相应的建筑物都成了东北、西南走向或西北、东南走向。按中国的传统,这些道路和建筑物都会被认为是斜的。

   1954年春,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潘复生来郑视察工作。在郑期间,他曾特意视察了正在施工中的省府工地,当即发现已建成的楼舍朝向不正。随后,在郑州市委召开的专门研究省府工地建设问题的会议上,潘复生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既肯定了筹建工作的成绩,又指出了一些不足之处,并着重讲了建设布局不合理的问题。首先,他认为,按照苏联专家的规划进行布局,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情。因为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住正面朝南、朝北或朝东、朝西的房屋,尤以坐北朝南的房子为堂屋,其他朝向的则被视为次要的房屋。这样的传统习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深入人心。其次,如果把整个建筑群和街道都建成斜的,就会导致大多数房屋冬季向阳时间少,使人不好辨别方向,不利于工作和生活,子孙后代都会骂我们。他强调指出,学习苏联的经验必须与我们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绝对不能生搬硬套、盲目模仿。最后,他要求立即停止施工,改变布局,重新规划,纠斜改正。与会人员经过认真讨论,一致认为潘书记的意见非常正确,并当场商定了省委、省政府、省军区三大单位的具体位置,其他省直单位的布局也依次作了安排。会后,有关单位和部门按照潘书记的意见,改变了省直机关的整体布局,并改组了省府工地的领导班子,统一了领导,加快了进度,最终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了任务。

   随着省会迁郑时间的日益临近,郑州市委于1954年6月5日决定,成立郑州市欢迎省会迁郑委员会,由郑州市副市长王均智为主任,省政府秘书长杨宏猷、郑州市政府秘书长张北辰等为副主任。该委员会遵照郑州市委制定的“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为省会服务”的指导方针,为迎接省会迁郑进行了积极的筹备。具体的筹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制订《欢迎省会迁郑的筹备工作方案》。在6月28日召开的市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张北辰秘书长作了《关于欢迎省会迁郑的筹备工作方案的报告》,会议通过了相应的决议。(二)在全市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市里为此专门召开了群众大会,就迎接省会迁郑进行了动员工作。欢迎省会迁郑委员会办公室还编印了《宣传提纲》,通过报纸、有线广播、报告员等形式,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全市人民树立省会意识,树立全省的“窗口”形象,提高主动性、自觉性,在不同的岗位上为迎接省会迁郑更好工作。(三)组织落实各项具体任务。根据河南省委和郑州市委的要求,各部门都组成专门领导班子或确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保质保量按时逐项完成,以确保省会迁郑后各机关能够立即开始正常工作。由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各行业共同努力,整个筹备工作都按要求及时完成,从而保证了省会的顺利迁郑。

  1954年10月14日,在欢送省领导机关迁郑大会上,开封市市长姜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当晚,开封还举行了盛大的联欢晚会。10月30日,河南省直各机关由汴迁郑,受到郑州市人民的热烈欢迎。郑州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前往火车站,迎接省领导和首批迁郑的省直干部。11月3日晚,举行了省、市机关干部及人民代表参加的联欢晚会,郑州市委书记、市长宋致和致欢迎辞,河南省委第二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吴芝圃发表了重要讲话。至此,省会迁郑工作胜利完成。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机构都在同一时段迁到了郑州。

   1954年8月,省委组织部在确定的关于机关迁郑有关组织工作意见中,本着“惟因照顾夫妇关系调整干部问题,一般应俟迁郑后再逐步适当调整”的原则,特地提出“基层党组织(总支、支部)长期留开封者,党的领导暂转交开封市委”。
   于是,考虑到省会迁郑后,一部分省直机关和干部学校仍留驻开封,1954年12月20日,省委决定建立中共河南省直留汴机关临时委员会。包括省政府交通厅总支、文化局总支在内的28个机关留守开封,这些机关除接受省委领导外,并受开封市委领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54年10月由荥阳迁到开封的中共郑州地委,1955年4月经中央和河南省委批准,正式改名为中共开封地委,全区下辖陈留、开封、通许、兰考等13个县,总人口396.51万人。

   郑州地委改成开封地委时,徐夫坤刚调任开封不久,第二年他就办了件大事。“我记得很清楚,1956年年初,我去省委组织部,把郑州地委的印鉴换成了开封地委的印鉴。”这事让徐夫坤很自豪,他说那时开封的地盘很大,“像现在郑州的荥阳、新密、中牟、登封、巩义、新郑,都归我们管呢……”
                             河南省会为何“放弃”开封,“相中”郑州?

    民间流传的一个说法是郑州的地理优势使然——京广、陇海两大铁路交会于此,交通枢纽地位在全省各城市中无与伦比。坊间的这一猜测,在官方档案的种种记载里得到了印证。

  1952年8月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提请中南军政委,正式将省会迁址事宜提交决策层。这份言简意赅的报告阐明了迁址的缘由:

  “鉴于河南省会在开封市,位置偏于全省东部,指导全省工作多方不便;郑州市则为中原交通枢纽,为全省经济中心,将来发展前景尤大,如省会迁往该市,则对全省工作指导及上下联系均甚便利,对该市发展也大有裨益……为此省人民政府第十三次会议暨省协商委员会常驻委员会第十次联席会议一致通过,决定将省会迁往郑州市,并成立省直建筑委员会,在省政府领导下,驻郑州统一进行修建与筹备工作,争取明年即行迁移……”

  当年8月18日,中南军政委发知照“同意河南省会决定于开封市迁郑州市”。9月19日,省政府接到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同意河南省省会迁址”的复函。

  “省会为什么要迁郑?一句话,便于河南全省的工作。郑州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除南阳不临铁路外,其他均在铁路沿线……”1954年11月1日,省委第二副书记赵文甫在各部委党组、直属党委及郑州市委负责干部会议上的这席讲话,明确传达了省会应处于交通枢纽的信息。

  从省政府报请,到中央核准,只用了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河南省省会迁址的大事就这样被确定下来。紧接着,搬家前的大量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河南省会迁址大事记

  ●1952年8月5日,河南省政府向中南军政委发出(52)府秘字第77号函,正式提请省会迁址。

  ●1952年8月18日,中南军政委“同意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州市,并成立省直建筑委员会,驻郑修建,争取明年迁移”。

  ●1952年9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复函,表示“河南省省会拟于1953年由开封市迁移郑州市。经核同意”。

  ●1954年2月,省委召开办公会,认为要先盖好省政府大楼;单位要逐步搬,用过渡办法;高干招待所建到金水河以南,河南日报社放在39区南半部,育英学校和幼儿园放36区。

  ●1954年5月18日,省直机关在郑修建房屋首批任务即将完成,省委成立迁移委员会,确定省委第一副书记杨蔚屏等18人为省直机关迁移委员会委员。

  ●1954年8月8日,省委初定省直各单位搬迁时间表。

  ●1954年9月23日,省委决定分4批迁移省直机关:第一批11个单位共1035人当年10月6日~9日走;7日~9日第二批7个单位共1096人走;第三批省军区2275人,12日~15日走;第四批18个单位2015人,13日~16日走。

  ●1954年10月14日,开封市召开大会,欢送省会迁郑;当年10月底,省直机关全部迁郑。

  ●1955年4月,中共郑州地委正式改名为中共开封地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