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郑州逸事
            穿“呱嗒板”洗澡的日子 (洗浴业地址位置)
    郑州的澡堂虽然称不上历史悠久,但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铁路没有修到郑州时,郑州城区还没有营业性的澡堂。随着京汉铁路通车,郑汴铁路开工修筑,郑州的商业开始繁荣起来,郑州市内的公共澡堂才应运而生。

  20世纪初期,一个名叫穆聚奎的开封人来到郑州,在里仁街(现西大街)路北选定一个地方,租下4间房子,开了一家澡堂,名叫“玉振泉”,规模很小,设备也比较简单,据说,这家“玉振泉”澡堂是郑州历史上的第一家经营性澡堂。

    几年之后,郑州的闹市区又有几家小型澡堂相继开业。1915年4月的《河声日报》刊登有《郑县特别通讯·澡堂之生活》的文章,其中这样描写郑州的澡堂:“德化街闹市有汉香泉、陇海泉、豫瑞泉,以艺海香泉为最优。几家澡堂用156人,每日可进款三千到四千文不等。”随着澡堂业在郑州的发展,1927年9月,郑州成立了浴业行业工会。

  20世纪30年代初,郑州商业贸易越来越繁荣,许多商贾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这时,郑州的澡堂也出现了一种新的经营方式。位于郑州火车站附近的华阳春饭店、大金台旅馆等设有新式的浴室,其中盆浴、淋浴都有,房间还分为甲、优、特三个等级,以此来招待档次要求比较高的消费者。随着郑州商业的日渐繁荣,风气渐渐开化,到澡堂洗澡的人日渐增多。所以,在德化街,天一泉、惠友泉、德化池、大中华澡堂接踵开业,苑陵街新增加了第一泉,汉川街新增加了福玉泉,钱塘里新增加了玉德池,三马路新增加了景阳泉等。一时间,郑州的澡堂业大为兴盛。这时的郑州澡堂内不仅设施比以前讲究,而且,洗澡池也分成了温、热、凉三种,另外还设有特别座、雅座、普通座、洗大凳子等。所谓的洗大凳子,就是指穷苦人买张澡票,把衣服脱到凳子上,洗完澡,穿上衣服即走,不能休息的意思。

    不过,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当时的女子澡堂是绝对禁止的,过去郑州的澡堂是没有女部的。

  抗战爆发后,郑州的许多中小澡堂纷纷关门歇业,因此,当时郑州的洗浴业衰败不堪。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大中华澡堂、长春池等澡堂又纷纷重新开业,而且也都恢复了传统的修脚、搓背、理发三大行当。

    在旧日的郑州,开澡堂的人大多是河南开封人以及河北人和湖北人,那时,郑州本地人开澡堂的并不多。

    二十世纪六七时年代我记事时,夏天时节大多都是在晚饭后,父母会在砖垒泥糊的煤火灶上烧一铁锅热水,倒入屋内地上放的大木盆中,再对入适量凉水,让家中的孩子坐于盆中洗澡。而秋、冬、春三季,就得去公共澡堂花钱去洗了。

    儿时去的最多的是现在位于陇海路与庆丰街东南角的铁路局澡池。那时,我们家属可凭铁路家属证购买优惠票。大池是五分,淋浴一角,盆堂(一个人的浴缸,最多限二盆水)一角五分。而那时家庭经济都是比较紧张,老百姓的首选还是五分钱的大池。

  当时澡堂的格局大同小异。购票挑帘进入澡堂更衣间,首先交票、押家属证,领锁、领一条浴巾。然后,按照锁上的号找到相应的床,后来又改成自己找空床。觅到空床后,掀开床单和褥子,抽出床另一头的一块活动床板,把脱下的衣服和鞋放进暗箱,再将那块床板插回原处,上锁。把带着钥匙的松紧带套在手腕上,趿拉着俗称“呱嗒板”的木拖鞋,“呱嗒”、“呱嗒”的就可到洗澡间去洗澡了。

    呱嗒板儿其实就是拖鞋。用一块与脚同宽的厚木板,在前三分之一处用钉子钉一个帆布或胶皮带子鞋襻,就成了一双木拖鞋。可能因为穿着走起来呱嗒呱嗒的响,所以也就有了“呱嗒板儿”的称呼。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可能是因修补太费人力,公共澡堂的拖鞋逐步换成“人”字形或“X”形鞋襻的泡沫塑料拖鞋,悦耳的木拖鞋的“呱嗒”声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绝响。

    老澡堂一般分大池和小池,大池水温适中,属普及型。小池的水温就比大池子烫一些,一般是专对喜欢水烫一些的特类人群。池中的水温如时间长凉了,可告诉工作人员开蒸气筏门加热。大池和小池的墙上都会标明一些“严禁在池内洗衣和打肥皂”之类的告示。而洗头或打肥皂是有专门的洗头间。那里设置的就如同我们现在家里的卫生间高低的热冷水龙头,澡堂备有脸盆供大家洗头之用。后来才慢慢发展到了安装淋雨头和配有搓澡的工人,那时这两项是绝对没有的。

    洗完澡后,就可把进门发的浴巾铺到床上,坐下休息、聊天了。大厅内一般每个单元内并排摆两张床,靠墙的床头处放着茶几,茶几下有搪瓷痰盂。有些退休的老人常常把澡堂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大半天都会泡在澡堂中聊天,睡觉,泡澡...

    而那时,因为澡堂特少,周日常常要等很久才能找到一个空床。而春节前几日更是人满为患,有时要排队几个小时的队。

    后来,为解决职工洗澡难,许多有条件的工厂纷纷自建澡堂。我父亲单位也建了个澡堂。每周二四六定时向职工开放。家属按规定是不允许享受的。我们小孩子也只有常常是想尽各种办法混进去洗个澡。单位浴池条件较简陋,更衣室是几个一年四季都是铺着凉席的大床,衣服就脱在床上,个人将自己衣服堆成一堆。反正那时每个人兜里都没什么钱,也没有什么手表、手机之类的贵重物品,所以大家都挺放心。单位澡堂前期还备有“呱嗒板儿”,日久了,许多鞋襻都断了,更新一两次后就再未更新,职工和家属洗澡时就只得自备拖鞋了。

    穿上呱嗒板,进入洗澡间。单位澡堂比公共澡堂最大好处是安装有淋雨头,不用自带脸盆。在单位澡堂还能真正体现公平,无论是厂长还是书记,都遇职工一样没有任何特权,大家都是一丝不挂,没有高低,没有贵贱,相互之间自由搭配的你帮我搓搓,我帮你搓搓。大家都是在相互打着招呼,开着玩笑,很少谈论工作。洗完澡后,还会相互递上一根烟,坐在大床上,天南地北的聊会天,说不定聊近了几人就会直接出了澡堂进酒馆。澡堂也成了当时交流感情的一个最佳场所。

    随着社会、洗浴业的发展,澡堂变成浴池,浴池又变浴场,浴场又变会所;从五分钱洗个澡演变成洗个澡几千元,但澡堂的一壶清茶,三五知己的聊天文化却一直延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