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郑州逸事
郑州最早的自行车
  自行车亦名“脚踏车”,又称“自由车”、“单车”,是一种以人力驱动的简便交通工具。

    我国的自行车最早是自19世纪末从西方传入中国,因此俗称“洋车”。它首先是宫廷贵族的玩具。最早的自行车式样和现在的不同,前轮特别高大,后轮较为矮小。后因车轮大小不匀,行车容易发生危险,经过多次改进,两轮就改成一般大小了。

  郑州街头最早出现自行车,是在1913年(民国二年)。当年,修建汴洛铁路的比利时国和法国工程技术人员都要撤走回国了。工地上有一位叫刘铁锋的直隶人(今河北省),从外国人手中买回一辆旧“洋车”,据说是英国“三枪牌”的。刘铁锋后来从洛阳迁居郑州,把“洋车”也随行带来,他每日上下班均骑着这辆“洋车”,有时还骑着“洋车”在街头兜风,路人纷纷带着诧异的眼光跟着刘铁锋,看他骑着“洋车”行驶。

    1921年,由于交通的便利,四方商贾云集郑州,自行车随之多了起来。1924年,开封一商家来郑州开设一家“振泰源”车行,专门经营自行车零配件,后来又利用这些自行车的零配件组装整车出售。这期间,郑州已有女式自行车出现,开始时人们争相围观骑自行车的女子,令骑车人羞羞答答,后来往往夜间才在空旷的马路上试着骑。

    由于自行车是一种新型交通工具,进口货价格贵,组装车数量少,质量差,因此早期并没有流行开来。

    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较落后,许多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但是,自行车行业却是异军突起。1950年7月5日,新中国第一批自行车诞生了。这10辆“飞鸽”样车,是经过天津自行车厂的三百名工人两个多月研制出来的。为了这10辆样车,1949年刘少奇来工厂视察,亲自调13万斤小米作为恢复生产的经费,鼓励工人们搞革新造新车。随后,上海的“凤凰”“永久”,天津的“飞鸽”、“红旗”四大自行车品牌的出现,象征着我国自主生产自行车企业的蓬勃发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80年代初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行车供应也越发紧张。1962年直至1986年,自行车(主要是上海产“凤凰”、“永久”,天津产“飞鸽”)实行凭票供应。而自行车又是一个家庭的大物件,那时一辆新名牌自行车价位在180元左右,买一辆相当于5个月的工资。谁家里要是拥有一辆自行车,是件了不得的事。而买一辆自行车后,还得到交管部门如同机动车一样登记上牌照。

    那时,年轻人结婚时兴的前提条件就是“三转一响一咔嚓”。“三转”指的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指的是“收音机”,“一咔嚓”指的是“照相机”。而要想卖一辆自行车,可是废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比现在购买私家轿车还难。寻姑姑、找姨姨,托各种关系,最后才买到一辆自行车。而姑娘出嫁时如有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就是一份很有“面子”的嫁妆。而拥有一辆自行车更是要进行一番精心打扮,车座罩上带穗的套子,车梁用布或彩纸裹起来,车条要绕上几圈毛线转起来才好看。车子被擦得锃亮,快快地骑过去,留下一路“叮呤呤”的脆响,引来一片羡慕的目光。

    在自行车盛行的年代,很多男人们既乎都会修自行车,而且基本上家家都会有一两个打气筒,尤其是到了周日,会看到很多家庭都在维修自行车。而且那时的自行车,还不仅仅当负着交通工具的重任,还往往是爱情萌芽的地方。那时的年轻伴侣们谁没有坐过自行车的后座。而对于“70后”、“80后”两代人而言,小时候坐着爸爸的“二八大杠”(指28英寸的自行车)去上学,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而在郑州的大街小巷,自行车车的前面是女儿,车座后面是老婆,一辆车3个人,一家其乐融融的场景更是随处可见。这样的情景,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道重要记忆。

    自行车的盛况一直持续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90年代初,自行车的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国外品牌的进入,使原本千篇一律的老样式被五光十色的新式自行车代替。特别是捷安特从进驻内地后基本上每年都是排名第一,使“永久、凤凰、飞鸽”不在独享殊荣。轻便车、折叠车、山地车、变速车、赛车遍地开花。人们对自行车的期待,不再是坚固耐用,转而要求更快的速度、更愉悦的骑行体验。也使得市民在购买自行车上不再艰难。